導語 值聖誕來臨之際,特刊發選自我們的新書《藏在語文裡的歷史故事》中的這篇漫畫,請多多支持。

本期主創

策劃:鄧玲玲

腳本:周紹綱

編繪:鋤 頭

掃描或長按識別二維碼,關註鏟史官視頻號,有更多精彩視頻內容↓↓↓

原創漫畫 歡迎分享

編後語 《賣火柴的小女孩》在近代中國的命運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呢?最早見載的紙刊是1919年的《新青年》第6卷1號,譯者是周作人。《新青年》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雜志,於1915年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該雜志發起新文化運動,並且宣傳倡導民主與科學。

在民主與科學的旗幟下,民主主義者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瞭猛烈批評,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人性得到瞭解放,尤其是女性得到瞭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漸入人心。《新青年》1-5 卷就持續關註“婦女問題”“男女問題”“婦女解放問題”等。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新青年》雜志翻譯並發表瞭《賣火柴的小女孩》。

1923年,著名教育傢葉聖陶等人在編《新學制國語教科書》時,便選入瞭這篇童話,題目就叫《賣火柴的小女孩》。與之同時選入的還有《先妣事略》《祭亡妻黃仲玉》《插秧女》《寒曉的琴歌》等反映女性的文學作品。在人道主義背景下入選語文教科書,《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女性解放思想在語文教育中的很好體現。

1928年,由國民革命軍北進討伐北洋政府的國民大革命取得瞭成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瞭全國,不過社會依然動蕩不安。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開始大肆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到瞭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在風雨飄搖的社會環境中,人民的生活堪憂,尤其是底層貧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背景下,《賣火柴的小女孩》進入瞭中小學語文教科書。

1932 年出版的《新選國語讀本》和 1940年出版的《高小國語教科書》選文隻節選瞭女孩貧苦生活的內容,而刪掉瞭想象的內容,並改名叫《可憐的女兒》。無論從編者節選的內容,還是名稱的更改,我們都可以明顯地看出編者的意圖,即旨在引起學生對女孩貧苦生活和死亡的同情。

1936年出版的《實驗國語教科書》在課後特意“說明”,這篇童話“寫死並不寫得可怕而隻寫得可憐,使我們讀瞭永遠忘不瞭這篇值得人類同情的圖畫”。1937年出版的《新編高小國語讀本》編例稱:“本書教材,力求合於兒童心理,自兒童的實際生活出發,各課皆有意義、有目的;並特別註重復興民族的精神以激發兒童救國求生存的意識和情緒。”編者在課文的結尾,還精心設計一幅插圖,小女孩衣衫襤褸,光著腳丫,背靠著墻,凍死在這冰天雪地的大年夜裡。這或許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國的第一幅插畫。

當年課文的課後思考練習有這樣的內容:(一)女孩在小火光中見到些什麼?她迫切需要的是什麼? (二)明晃地點著燈火,發出燒鵝的香味的窗欞裡面的孩子們現在的情形怎樣?他們比起小女孩怎樣?她該受苦的嗎?

顯然,編者將問題直接指向現實社會,面對社會的貧富差距,勞動者和上層階級的不平等地位,引導學生認清社會環境,並思考為什麼會出現有人餓死、有人凍死的現象,這些結果都是誰造成的,誰應該負其責。《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選文,已經成為反映階級矛盾、揭露社會現實的范例。

解放後,《賣火柴的小女孩》仍然保留在語文教科書中。

參考資料

[丹]安徒生《安徒生童話》、[丹]安徒生《安徒生自傳:我的童話人生》、[丹]詹斯·安徒生《安徒生傳》、[丹]克努特·J.V.耶斯佩森《丹麥史》、林長山《多元視角下的 ——從民國語文教科書說開去》等。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