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節氣
立冬,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是在告訴我們立冬不隻是代表冬季來臨,而是冬天來臨後,萬物收藏,要懂得躲避寒冷。
且看一眼立冬三候就能明白!
01
· 立冬的民間習俗 ·
立冬
農歷九月二十五
1.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
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傢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
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2.補冬
諺語 “立冬補冬,補嘴空”,“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
古時農民勞動瞭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傢人的辛苦。便在立冬這天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
立冬“補冬”,傢傢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
3.吃餃子
立冬則有吃水餃的風俗。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天涼瞭,耳朵暴露在外面很容易被凍傷,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傢裡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瞭。
02
· 立冬養生-三宜三忌 ·
農歷九月二十五
立冬
三宜
1.宜冬補
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習俗。中醫認為,“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冬補最應該補腎。
中醫認為黑色食物大多有補腎的作用,所以立冬後可在飲食搭配中增加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等食物的比例。
2.宜貼膘
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
羊肉、牛肉、栗子、桂圓、生薑等溫熱的食物,能更好地溫陽護體,幫助禦寒。
3.宜滋陰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冬在保暖禦寒的同時需要註意養陰,防止外冷內燥。
平時註意小口喝水,讓水分慢慢滋潤身體。適當吃些有滋陰作用的食物,如藕、雪菜、梨等。
三忌
1.忌幹燥
天氣寒冷,皮膚表層血管會收縮皮脂腺與汗腺分泌的功能降低,導致皮膚幹燥。
可以塗抹潤膚霜做好保濕工作。飲食方面要多喝水,還可以吃一些蜂蜜、木耳、水梨等。
2.忌熬夜
唐代醫傢孫思貌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穿衣也需保暖,以防感冒、耗傷陽氣。
圖源網絡
冬季養生強調“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保持充足的睡眠,嚴格遵循生物鐘規律是冬季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基本條件。
3.忌上火
立冬後北方大部分地區開始供暖,且冬季常吃火鍋等辛辣食物,容易導致體內火氣積鬱。
中醫認為,白色食物最能防燥熱。做菜時,可以選擇白蘿卜、白菜、冬瓜、百合銀耳、蓮藕等,但腸胃寒涼的人在冬季應少吃蘿卜。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