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助推治水向區域一體化邁進。記者日前在上海青浦采訪時瞭解到,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跨界協作、團結治水,成效顯著:一是探索建立瞭以“聯合河湖長制”為核心的一系列工作制度;二是高質量完成示范區首個跨界河湖聯治;三是治水聯合不斷向治水融合深化。

  長期以來,由於行政區劃分割,一條河的上下遊、左右岸在功能定位上不統一,治理標準、治理力度、治理步伐不一致,治理效果難顯現,成效難鞏固。“圍湖養殖”“水系壩斷”“水生植物泛濫”等問題較多,涉水違法行為跨省流竄、此消彼長等典型問題難以根治。

  能否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聯合治水?青浦、吳江、嘉善三地聚焦難題、同向發力,不斷探索實踐。從2018年為保障進博會水生態安全,三地開展水葫蘆聯動治理,到2019年共聘73名交界河(湖)長,初步探索“聯合巡河、聯合管護、聯合監測、聯合治理、聯合執法”等五個工作機制,再到2020年太湖淀山湖湖長協作機制建立,2021年牽頭印發示范區聯合河長制55項任務清單,2022年聯合編制《示范區聯合河(湖)長制工作規范》,進一步推廣跨界河湖一體養護模式,2023年聯合簽訂《青昆吳嘉深化聯合管護工作協議》等,通過多年努力,三地逐步完善並固化形成瞭以“五個聯合”為核心的“聯合河湖長制”。

  一是聯合巡河。三地同乘一條船,一同看現場、查問題、找對策。73名交界河長不定期開展區級河長、鎮級河長和村級河長等不同層級的聯合巡河活動。建立存量問題清單制、增量問題工單制的巡河問題處置流程,實現河湖互巡、問題共商、整改聯動。2021年,結合示范區毗鄰村區位特點和工作實際,在青浦區金澤鎮楊灣村、練塘鎮聯農村,吳江區黎裡鎮汾湖灣村,嘉善縣姚莊鎮橫港村、西塘鎮鐘葫村建成首批5個“聯合河長工作站”。2022年,掛牌成立示范區首個青年河湖長工作站。

  二是聯合管護。以聯合保潔為基礎,逐步深化一體化管養新模式。水葫蘆聯合防控方面,聯合制訂打撈方案和應急預案,落實上遊源頭控制,加強定點巡查、打撈及處置,鎖定重點時段、重點區域,聯合開展“清剿水葫蘆·美化水環境”專項行動。一體管養探索方面,確定“四同”原則:即同一個交界河湖,管到邊管到底。同一個養護標準,統一資金標準和經費分攤。同一個管養單位,輪流公開招標,聘請專業公司管理和養護。同一把尺子監督考核,從根本上解決各自責任難厘清、保潔養護標準不一等問題。

  三是聯合監測。示范區水文站由三級(流域局、市、區三級)三地(青浦、吳江、嘉善)兩部門(水務、環保)共同建設管理,涵蓋18項水質指標、5項氣象指標以及水位、潮位、降水等監測信息,通過共同佈點聯合監測、數據共享,邊界河流的死角盲區被消除。同時加強上下遊水文單位協作,參加水文水生態應急監測演練,探索建立符合示范區生態特征的河湖健康評價體系,開展淀山湖藍藻水華調查、骨幹河道底泥監測,編制河湖健康狀況“藍皮書”,共同謀劃示范區水生態監測及湖泊藍藻識別預警課題研究。

  四是聯合治理。統一規劃、標準和建設步伐,共同推進跨界河湖治理。元蕩是長三角示范區“一河三湖”中的核心湖泊,也是示范區重要的滬蘇跨界湖泊。2018年,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傢戰略,以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啟動建設,青浦、吳江兩地攜手,形成元蕩23公裡環湖生態貫通岸線方案。

  2020年,示范區首個跨界河湖聯合治理項目元蕩生態岸線整治啟動,133天完成1.2公裡生態岸線貫通、105畝退漁還濕、11.3萬平方米水生態修復、12萬平方米花海主題景觀綠化,建成後的元蕩青浦段“醉美郊野灣”碧波蕩漾、花草繁盛,與吳江段“智慧門戶灣”串聯成畫,成為網紅打卡地。2021年,繼續向東實施1.9公裡。2022年,完成剩餘3.1公裡岸線,與吳江段岸線連為一體,實現全線貫通。

  五是聯合執法。在太湖局“一湖兩河”聯合巡查機制的基礎上,青浦區與省際邊界水政執法機構逐步形成“三縱四橫”的邊界執法網絡,四橫即青浦、嘉善、吳江、昆山,三縱是區級、鎮級、村級,定期聯合巡查、案件互通互商,共同打擊邊界河湖涉水違法行為。2020年建立“河長+警長”機制,2021年拓展為“河長+警長+檢察長”機制,形成依法治水更大震懾力。2022年,聯合檢察院、法院等部門共建長三角聯合生態修復基地暨“最江南”公益訴訟創新實踐基地,集公益保護、生態修復、警示教育、普法宣傳等功能為一體,打造生態修復的樣板區和“兩山”實踐創新的試驗田。

  青浦區水務局局長程光宇介紹:“我們將不斷總結區域治水一體化成果經驗,堅持以水為脈,推進‘一湖一蕩一鏈’生態治理,進一步開放高品質濱水空間,努力建設‘萬頃碧波、百裡畫廊’文化湖區,讓最好的生態資源觸手可及,讓人民滿意。”

  (本報記者 顏維琦)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