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下的呂貝克老城

呂貝克人的波羅的海海灘

德國北部的呂貝克是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中心城市。這裡沒有柏林、漢堡和法蘭克福等那些大城市的熙熙攘攘,卻是靜謐古樸,令人為之所動。中世紀時期的呂貝克是漢薩同盟的主導者,擁有歐洲最大的渡輪港口,幾乎掌控瞭整個波羅的海沿岸經濟圈,是當時區域內最強大最富有的商業城市。

以商之名,締造富裕之城

很早以前,呂貝克曾是一座名叫“留比斯”的城堡,意為可愛之城。人們對其真正重視起來要從漢薩同盟說起,德語裡漢薩為“群體”“商會”“會館”,按今天通俗的說法就是“朋友圈”。起初,漢薩同盟隻是商人之間進行貿易往來的小群體,後來發展成多個城市加入的商業性組織,在經濟和政治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漢薩同盟始於13世紀,以呂貝克為首,漢堡、科隆和不來梅等主要城市都參與瞭進來。結盟的主要目的是為瞭抵禦海盜襲擾,確保商路運輸安全。久而久之,同盟成員之間的互利約定和免稅政策,加上港口優勢和發展潛質,吸引瞭更多城市加入,鼎盛時期有將近200個城市,遍佈今天的16個國傢。

呂貝克以漢薩同盟盟主的身份,在“朋友圈”內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有“漢薩女王”的稱號。漢薩同盟幾乎掌控整個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區的貿易,許多商人就是在這個時期發達起來的。他們不僅壟斷經濟,還有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為處在戰時的國傢提供資金支持,以獲得更多的商業利益。

15世紀北歐各國日漸強盛,加上新航路的發現和戰爭,漢薩同盟開始轉向衰落,最終於1669年解體,商業霸主呂貝克也失去往昔的輝煌。如今,憑借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優勢,呂貝克依舊是德國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而且旅遊業發展迅速。

歐洲漢薩同盟博物館是歷史的延續,見證德國文化傳承的可持續性。博物館於2010年開建,2015年落成,原是城市的防禦城堡,外墻是紅磚結構,設計加增瞭灰色的現代建築,與之呼應。步入館內,如時光交錯,幾百年前的建築痕跡,不同時期的漢薩同盟成員覆蓋地圖、造船基地示意圖、帆船模型、生活模擬場景等一一呈現。通過聲光電的結合,博物館展現著呂貝克的繁榮往事,感嘆著時間的神奇。

漫步老城,探尋中世紀古跡

呂貝克老城是一座被特拉維河和易北河-呂貝克運河圈起來的小島,一大部分建築都是中世紀時期的羅馬式、哥特式的古跡,整體保存相對完好。呂貝克又叫“七塔之城”,因城內有5座教堂,7座塔樓而得名。

聖瑪利亞教堂始建於13世紀,二戰後重新修繕,是磚砌而成的哥特式建築。復古紅磚,兩座百米尖塔,給人一種宏偉莊嚴、直沖雲霄的視覺感。教堂內部有磚砌穹頂、彩色玻璃窗,寬敞明亮,肅穆寧靜。在環繞老城的河邊,可同時看到幾座教堂的尖頂倒映於水中,美得如明信片一樣。

呂貝克聖靈醫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機構之一,宗教改革以後變成養老院直至今日。每年年末會在這兒舉辦聖誕集市,許多人都會慕名而來。市政廳被形容為“石頭建成的神話”,遠看就像紅色城堡,前面的休閑廣場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諸如此類的老建築還有很多,盡管都以紅色為主色調,細看都有各自的特點。

在老城僅存兩座的城門裡,霍爾斯騰門是呂貝克的地標性建築。這座紅磚砌成的建築是1464年到1478年修建的,最早用於防禦工事,彰顯城市實力。城門有高大厚重的梯形山墻,兩個圓錐狀的雙塔,門兩側有兩座銅獅子,整體感覺穩重雄偉,堅不可摧。特別的是,霍爾斯騰門肉眼可見地傾斜,據說塔樓地基建在一片沼澤地上,因年長日久無法承受巨大的重力而傾斜。

霍爾斯騰門正面上寫著幾個金色大字“ConcordiaDomiForisPax”,拉丁語譯為:“對內和諧,對外和平”。城門內有一個博物館,陳列著中世紀商人們如何建設城市的史料。滄海桑田,無論風雲如何變幻,霍爾斯騰門都是呂貝克老城的忠誠保衛者。

1987年,呂貝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那之後,備受保護的老城並沒有封閉成“博物館”,仍是實實在在活著的古城,仍有市民生活在這裡,有古韻、有溫度,更有煙火氣。漫步老城,隨處一條小巷,一間咖啡館,一棟寫滿故事的老建築,仿佛都在將人帶回到漢薩同盟的年代。

沙灘放空,領略可持續生活

德國境內波羅的海海岸線有數千公裡,途經呂貝克、維斯馬、羅斯托克和施特拉爾松德等歷史古城。沿岸的沙灘、海灣、島嶼和村落等景致讓人流連忘返。海水湛藍度不遜地中海,一眼望去海天一色,蔚為壯觀。呂貝克海邊浴場擠滿瞭消夏的人們,盡情沐浴在陽光與海風裡,畢竟再沒有比享受生活更要緊的事瞭。

波羅的海的沙灘上有一種手工編織的藤條躺椅,是羅斯托克的宮廷禦用工匠巴爾特曼發明的。躺椅又叫躺籃,自帶遮陽篷和隔斷,可以用來防曬避風雨,隱私性極好。在外面曬曬太陽,看看大海,再回到躺椅裡小憩一會兒,比遮陽傘實用。還有人在躺椅裡過夜,聽著海的聲音,伴著星光與微曦。

現在,躺椅是呂貝克沙灘上最亮麗的風景線,成百上千個躺椅規規矩矩地排列在海灘上,從空中俯瞰,一個個躺椅就像散落的一顆顆菠蘿,點綴在蔚藍大海的旁側,成為獨一無二的風景。有人玩笑道,這或許就是波羅的海名字的來歷。

德國正在努力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旅行也不例外,以前倡導環保,現在說的可持續性目標更為宏大,這種追求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呂貝克人平時常去波羅的海海岸遊玩度假,喜歡選擇綠色出行方式,通常在城裡乘坐公共汽車或火車直接到達海邊,用這種方式領略波羅的海的萬種風情,就是對可持續的一種詮釋。

呂貝克是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的故鄉,他的文學巨著《佈登波洛克一傢》再現瞭漢薩時期商人們披荊斬棘,為傢族榮譽而戰,這是時代精神的可持續。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樣的呂貝克怎能不愛?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