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的改編觸及到人倫、善惡、權力等最基本的文化母題,講述出千年傳說和當代社會之間共享的價值觀念,通過電影創作強化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共同體。

2023年的暑期檔,《封神第一部》在事先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票房一路高歌猛進,為疫情後的第一個暑期檔註入新的活力,也代表著中國內地銀幕上久違的古裝幻想類大片重裝歸來。在高水平視聽呈現和劇組持之以恒的路演的雙重因素下,《封神第一部》正在不斷地趨近票房營收平衡點。一旦票房目標達成,不僅為隨後兩部的按期完成和上映提供瞭商業保障,而且也必將是今年中國電影行業值得紀念的事件。

古裝大片重新回到中國電影市場的舞臺中央

“大片”一詞在1990年代曾被用以指代以好萊塢動作電影為代表的引進片,2001年中國電影行業進入市場化改革後,張藝謀拍攝的古裝歷史武俠電影《英雄》全面開啟瞭商業美學的先河,也奠定瞭隨後10年裡國產大片的創作策略。

這一策略主要體現在對電影商業元素的全面使用,包括瞭明星、奇觀、社會話題、類型融合、情感共鳴、集體記憶等。在最初幾年,這種大制作、大明星、大場面、大營銷的“四大”策略獲得瞭市場成功。此後,古裝+動作的高強度題材、內地+港臺+日韓+歐美的大明星配置、全方位覆蓋+社交傳播的推廣模式幾乎成為國產頭部商業電影的標準配置。

產業改革後的十餘年間,國產大片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上“最亮的星”,一批重量級的導演紛紛參與到這一類型的創作中,如張藝謀的《十面埋伏》《長城》《影》,陳凱歌的《無極》《趙氏孤兒》《妖貓傳》,還有《赤壁》《投名狀》《夜宴》《王的盛宴》《一代宗師》,以及徐克的“狄仁傑”系列、陳嘉上的《畫皮》等。“大片”是中國電影商業美學的第一批成果,但也因為其商業元素疊床架屋的“拼盤式”效果逐漸受到非議。在那之後,大片美學逐漸式微,新主流電影和現實主義取向成為瞭大眾電影市場的主力軍。除《封神第一部》外,2023暑期檔票房排名靠前的《消失的她》《八角籠中》《孤註一擲》等都是很好地結合瞭現實話題和商業美學的成熟作品。

然而,大多數電影類型既不會一直走紅,也不會永遠消沉,而是會受到電影周期律的影響。“電影周期”是理查德·格裡菲斯等學者在考察瞭電影類型與市場之間關系後提出的概念,它能夠較好地解釋特定類型和題材電影受市場歡迎情況的變化。研究發現,特定類型電影的流行會同時受到三個方面要素的影響:首先是同類作品的商業成功,其次是電影技術和創作觀念的躍升和成熟,第三是特定時期社會文化的宏觀特征。《封神第一部》在今年暑期檔能夠從一眾影片中脫穎而出、甚至愈加收獲市場和觀眾的肯定,這似乎預示著古裝幻想類大片進入到新的流行周期。

然而,這一新的流行周期究竟是否會真正發生,除瞭期待該系列後兩部繼續保持甚至超越當下水準外,也有賴於行業能夠迅速地總結和吸收《封神第一部》的經驗教訓,持續提升國產大片的創作質量和市場供給。

講述千年傳說和當代社會共享的價值觀念

《封神第一部》所代表的神話史詩題材,對於導演烏爾善來說既是一種執念,也是實現自己電影觀念的土壤。2010年後,在中國電影產業快速發展的語境下,一批青年導演對於電影的娛樂性和市場性產生瞭自己獨到的認知,在類型化創作、中國當代議題和個性化表達之間尋找新的融合方式。在這種氛圍下,烏爾善先後執導瞭《刀劍笑》《畫皮2》等影片,從類型創作中探索出一套成熟的電影商業美學觀念。

幻想題材的電影離不開虛擬拍攝、動作捕捉和數字角色等技術的使用,影片需要從整體上完成一個古代想象世界的從無到有的搭建。劇組很多美術、道具、特效方面的工作都是中國電影業的創舉,而在演員使用方面,劇組劍走偏鋒,使用瞭大量的青年素人演員,並輔以人物形象和氣質符合角色設定的李雪健、黃渤、袁泉等老戲骨級別的演員。為瞭讓青年演員的一舉一動符合故事世界的設定,劇組專門成立瞭演員訓練營,設計瞭24周的課程,每周六天,每天10小時。在大量海選和訓練的保障下,真正實現瞭演員和表演為角色和故事服務,而不是為所謂的商業要素和粉絲流量服務。

自從1920年代末期開始,“封神”故事就多次被影視劇所改編,近年來脫胎於此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薑子牙》和“新神榜”系列等都獲得瞭青年觀眾的廣泛喜愛。相較而言,《封神第一部》在敘事和類型上更加偏向於史詩電影,展現出傳統再造的勇氣和智慧。神話和史詩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承載著共享的情感、宇宙觀和價值觀。烏爾善在敘事上采用瞭簡明易懂的線性時間線索,在視聽語言上也盡量保持經典性。在開展人物和故事改編的過程中,第一部最重要的工作是重新梳理瞭紂王和妲己的人物設定和變化,讓反面人物的性格和行動具備連貫性與合理性,也賦予瞭人物以豐富的層次感和當代性。尤其是費翔飾演的紂王,從北境平叛寫起,人物內心對於權力的欲望逐漸地被揭示和放大,從而改變瞭他與殷郊、王後和姬昌的人物關系,讓後者面臨著不得不作出的命運抉擇。《封神第一部》的史詩改編不僅讓不同的角色都有瞭人物弧光和成長軌跡,同時也觸及到人倫、善惡、權力等最基本的文化母題,從而成功講述出千年傳說和當代社會之間共享的價值觀念,通過電影創作強化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共同體。

面向未來,國產大片還需要哪些助攻

在當代中國,電影承擔瞭多重使命。它是賡續中華文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憑借,同時也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力量。2023年是二十大之後的開局之年,史上票房第二高的春節檔和史上最強的暑期檔,都體現出電影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蓬勃生機。未來中國電影市場如何能夠出現更多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大片,如何能夠讓高投入大制作的電影不再命運多舛,如何以更加豐富多元的影視精品創作不斷滿足中國人民的文化消費需求,這是擺在中國電影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未來能夠助力國產大片更多更好的第一個要素,是大型市場主體的培育。電影業是高風險的行業,從好萊塢制片廠體系建立至今,行業一直期待能夠精確地控制成本和計算收益。但是,哪怕在大規模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成熟的今天,這一理想依然無法實現。因此,對於大片的投入意願和投資能力,對於長創作周期的持續支持和品質保障,以及對於各類意外事件的控制和解決,都決定瞭高概念電影產品是否能夠成為電影市場中的穩定一極。這時,實力雄厚的大型市場主體就成為瞭大片生產的勝負手。在電影業高度發達的好萊塢,先是有傳統的六大制片廠承擔這部分職責,在進入流媒體時代後奈飛則成為瞭新興的投入力量。對於中國電影行業來說,同樣需要快速地成長出幾個體量大、穩定性強、專業水準高的大型市場主體,來為高概念影片提供持續動力。

其次,國產大片還有賴於大電影產業本身的專業化水平和細致分工,需要培養更多的頂級視效公司和專業的技術團隊,也亟需經驗豐富的管理者和宣發力量。從2014年劇本策劃算起,《封神》三部曲的第一部用瞭將近十年的時間才走進院線,以至於有網友打趣,說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還能否看到烏爾善另外幾部待映電影。雖然這部影片給瞭行業樹立起久久為功、持之以恒的正面標桿,但這其中也反映出行業成熟度還不夠,尤其是在細分的專業領域中還缺乏重要的創作力量。例如,在媒體采訪中烏爾善導演曾表示,如此時間長度和工作強度的制作任務,是無法邀請到海外一線創作團隊加入的,因此隻能從頭開始培養國內的特效和後期團隊。此外,制片管理水平在玄幻、奇幻和科幻等大片創作中也十分重要。在動輒成千上萬人的大劇組中,小到訂餐,大到部門間的統籌,都會影響到影片攝制的進度和完成質量。有從業者介紹,讓群眾演員和工作人員能夠坐在桌邊而不是蹲在地上或者站著吃盒飯,在很多劇組裡都是一項有難度的管理課題。《封神》三部曲正是在不斷克服上述問題的過程中一路前行,而這些問題的暴露和解決對於其他國產大片的創作也同樣重要。

(梁君健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