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春秋時期的京杭大運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經濟的發展起瞭巨大作用。

因為職業之便,我曾經多次行走運河,看過不少沿河的古鎮。

去年十一月走訪的杭州臨平區塘棲鎮,是給我印象最深的運河古鎮之一。

運河最南端的杭州臨平,一望平疇、塘漾棋佈,依臨平湖而興。杭嘉湖平原南端,大運河之濱,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瞭爛漫的江南水鄉文化。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山水、田園、村莊、文化產業熠熠閃光,描繪出嶄新的運河畫卷。

江南深秋濃鬱的色彩是那麼明亮。

臨平超山迤迤,徑山巍巍。北望嘉湖,東瞰寧紹。大運河蜿蜒迤邐,串聯起瞭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兩千多年的“運河文化”和一千多年的“梅花文化、金石文化”;串聯起瞭江南水鄉、歷史古鎮和廣袤田園;串聯起瞭前衛都市、潮流藝術和未來工廠。清波裡閃爍千年歷史的倒影。行走在大運河兩岸,感受千年文脈滋養下的城市脈搏;在國傢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裡,領略科技創新的無窮魅力;漫步美麗鄉村,感悟鄉村振興的澎湃動力……在臨平,既可以體驗時尚活力之風,領略智能制造之奇,也可以品讀千年古韻,盡享秀美山水。

臨平的塘棲古鎮,明清居“江南十大名鎮之首”。板橋連接街道,廊廡綿延河岸。鱗次櫛比,深深巷陌,相伴流水彎彎;古碑側畔,蓬門緊閉,或許藏龍臥虎。古老的脊瓦,沉淀著斑駁的流年;古老的條石,鐫刻著歲輪碾壓的轍印;古老的青石板,記載著風花雪月;古老的烏篷船,在拱橋的眷戀中漸行漸遠。傾城的陽光,讓古鎮返老還童。

如今,傳統茶宴、木工、皮影、植物印染、蠶桑絲織、模版糕點、IP手辦……一傢傢“老字號”讓文化在手作體驗中傳承。年年廟會、傳統舞蹈、花籃滾燈一展江南水鄉的獨特風姿。

塘棲鎮在北宋之前為一名不經傳的漁村,元代經10年艱辛,新開運河,河上曾建有木橋。若遇洪水,波濤洶湧,橋難建易塌,兩岸居民隻好靠竹筏渡河,每年都有人溺斃死傷。明弘治年間,寧波商人陳守清到塘棲鎮經商,恰逢廣濟橋坍塌,他挺身而出,傾盡積蓄後,剪發奔走,從蘇杭到京師,哀乞於四方,籌得巨款,在塘棲鄉紳和百姓通力合作下,倒塌的通濟橋歷時九年得以重建。取變天塹為通途,廣濟大眾之義,故又稱“廣濟橋”。

拱橋七孔,闊二丈八尺,長四十六丈,如碧天長虹,時人因賜以“碧天”之佳名。我細察橋梁上所鐫橋名,果真有“碧天廣濟長橋”字樣。自此,塘棲 “行旅無褰裳之苦,閭閘有鎖鑰之依,漸成名鎮。(《塘棲志》)”

廣濟橋頭佇立著陳守清的塑像。他的善心善行深深地鐫刻在瞭京杭大運河上。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大噸位的船隻越來越多,老運河的水運設施,如航道、船閘等,已難以滿足通航的需求。而由於地理位置、文物保護等因素,也無法對這些設施進行改善。為保護廣濟橋,2017年,臨平人以博大的胸襟與魄力,開工建設運河二通道,2023年7月正式通航。

而塘棲鎮風貌依然。古運河上的五百年廣濟橋,被完整保留,這座古運河上僅存的七孔石拱橋,周身滿載著兩岸變遷的痕跡,成為歷史滄桑的真實見證。依舊拱起堅硬的背脊,牢牢挽住運河兩岸的民生。五百年的風吹雨打,五百年的車行馬踏,不過是一些淺淺的痕跡。

山給予瞭靈秀,水孕育瞭風韻,塘棲鎮如同一個安靜的處子,掩藏萬種風情,給人以無窮的想像。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