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曾經是年輕人最討厭的戶外活動之一。

誰小時候還沒經歷過被爸媽硬拉上山,累得兩腿打顫、灰頭土臉,就為瞭在山頂後吹上十幾分鐘的風。

誰能想到,這屆年輕人已經偷偷“真香”瞭。

去年在網上搜索“山系”,大概率看到的還是俊男美女在帳篷前的精致擺拍,但如今出來的內容很有可能是真·爬山。

@泰山妍子

特種兵式旅遊的大學生湧入各大爬山景區,人擠人地體驗“會當絕頂”的樂趣;

而那些空閑時間更少、生活壓力更大的打工人,甚至捧紅瞭一種打卡式的進山方式。

“每周一山”——不放過每一個空閑的休息日,誓要征服城市周圍的每一座山。

誰能想到呢?去年網紅潮流裡唯一一個沒過氣的,居然是山系。

01

周末不進山,

感覺一周白過瞭

“每周一山”這個概念,最早誕生於徒步愛好者的圈子。

工作日高效完成手頭的工作,周末就穿起沖鋒衣和登山杖奔赴山野,感受來自山川湖海的自由召喚。

能做到每周一爬的人往往算得上發燒友,在經驗和體能方面的素質,通常是中上水平。

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的內容也很專業:背著全套徒步與露營裝備,配文中會詳細介紹路線距離、爬升高度、平均速度、紮營地點、沿途配套……

其中,露營幾乎是必備元素。

最好是周六7點前出發,周日8點後到傢,盡可能延長呆在山裡的時間。

過最忙的休息日、走最難的徒步路線,才算不浪費寶貴的周末時光。

看得我這種雙休日隻想癱在床上的懶人,不禁肅然起敬:這種精氣神,自己恐怕下輩子都不會有吧!

不過如今點進社交平臺上“每周一山”的話題,會發現裡面的內容對普通人友好瞭許多。

我願稱之為“減負版進山”。

很多發帖人並非徒步愛好者,隻是決定每個周末都走出傢門,去山裡跟大自然親密接觸。

是有纜車的成熟景區也好、是城郊的某個不知名小山頭也好……共同特點是耗時短、強度低。

短視頻平臺上有一對小情侶,從2月份開始記錄自己的周末進山計劃。

每周一山,風雨無阻。

選取的景點都在城市周邊,當天可往返,登頂單程時間大多控制2個小時之內。

也不用特別買什麼裝備,穿個沖鋒衣運動鞋就能出發。隨便在山裡撿根樹枝,就是“臨時登山杖”瞭。

@許個願

如果說“每周一山”曾經是徒步愛好者的“定期任務打卡”,那麼如今更是普通人貼近山野的一種方式。

進山門檻有高有低、方式各不相同,卻源於同一種本能——

“周末就應該呆在山裡嘛。”

網友@奇亞 是個跑步愛好者,以前都習慣在小區附近的馬路或者公園長跑。

直到某次跟朋友參加瞭一場業餘的越野賽,從此愛上瞭在山裡奔跑的感覺。

於是他周末早上的跑步路線從小區周圍挪到瞭城郊的山上,穿一身運動短袖短褲,腳踩The North Face的入門越野鞋。

觸目所及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樓房、急匆匆趕路的車輛行人,而是樹、花草,和從枝條間灑下的陽光。

另一批熱衷於每周一山的人群,是城市裡的養狗人。

我有個在北京的朋友,原本也是那種能在傢宅過整個假期的人。

直到養瞭一隻精力充沛的薩摩耶之後,每個周末再也看不見人影——不是在進山遛狗,就是在進山遛狗的路上。

還因此認識瞭另外幾個養狗人,大傢每周在群裡拼車、搭夥,約著找寵物友好的景區。

薩摩耶在前面瘋跑、打滾,他跟同伴們一邊被拽著跑,一邊氣喘籲籲交流養狗的經驗。

周一早上,人和狗的六條腿同時開始打顫。

@小燃視頻Video

但他抱怨太累之後,依然每周都會再找一個山。

“看到它在大自然裡那麼快樂,我的心情都情不自禁舒暢起來瞭。”

02

小時候最煩的運動,

翻身瞭

前幾年徒步、露營、溯溪等戶外運動一個接一個地火,但都被解釋為某種旅遊平替。

“能出遠門的話,誰還會去爬郊區破山頭啊?”

如今旅遊業開始復蘇,社交平臺每天捧紅一個新的城市,叫得出名字的景點個個人滿為患。

但依然有人厭倦瞭網紅打卡式的人造景觀,轉頭去欣賞一棵樹、一株草的魅力。

對一些人來說,跟山野相處本身是“治愈工傷”的方式。

這也是為什麼如今很多大城市周邊的徒步、登山團,吸引的都是都市白領。

網友@堯堯子 從前年開始入坑徒步。不追求線路難度、完成速度、裝備重量,迷的就是那種腳踏實地的感覺。

他的本職工作是銷售類,除瞭沒有上下班界限之外,工作中很多成果需要依賴外界評判和配合。

每次廢瞭很大心力的項目被客戶否掉,都讓堯堯子覺得整個人的精神被掏空。

徒步是一種對確定性的彌補,“往前一步步走,一定能到達終點。”

周末在山裡“充個電”,就感覺又能多熬一陣子。

也有人熬不住,比如今年33歲的@米亞。在同一個職業瓶頸上卡瞭幾年,終於在某次被領導不公正對待之後憤怒辭職。

剛離開公司時失業焦慮還沒有襲來,她隻感到如釋重負。

《愛情而已》中女主角辭職後開始晨跑登山。

因為以前有過一些徒步經歷,米亞打算去趟梅裡雪山放松心情,再去想投簡歷的事情。

這本來隻是半個月的休息,沒想到在路上認識瞭一些幾個資深戶外愛好者,就此“陷”瞭進去。

從業餘玩傢變成瞭“專業玩傢”,之後幾乎一整年,米亞都在川藏橫穿各種山脈:追冰川、雪地紮營……一雙登山鞋和The North Face的越野背包走天下。

後來更是兼任瞭半職業的攝像師,幫助團隊拍攝一些風景大片。“現階段去做這件事,感覺也挺不錯的。”

進山,對於困於鋼筋混凝土中的白領來說,是把自己從日常中暫時拯救出來的“結界”。

但也有人不把它當作“避難所”,而是看成人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國內最知名的業餘越野跑者之一,今年已經60歲的邢如伶,當年因為因為心臟不好選擇跑步鍛煉身體。

誰知道直接“跑進瞭山裡”,一跑就是20多年。

邢如伶跑過公路、山路、碎石路、水泥路。

因為更迷戀在山野中穿行的感覺,後來也把更多精力放在瞭越野跑上,並成為瞭The North Face的簽約運動員。

相比於在公路跑,越野跑的路況條件更加多變:從一望無際的臺階路到鋪滿落葉的泥土路,從陰涼的樹林到陽光明媚的山頂……

跑者不隻是要關註自己的速度和跑姿,還要隨時根據外界環境的不同來調整狀態。

以前邢如伶跑馬拉松的時候在郊區公路上練習,自從開始參加越野跑,平時訓練也總往山裡跑。

跑得多瞭,也研究出一系列竅門:下臺階要側身跑保護膝蓋,如果是土路下坡,可以像跳舞一樣彈跳起來。

在腳下步伐的帶領下,邢如伶得以更精準地感受、支配自己的身體乃至人生。

是她自己的堅持,也是山野給她的回饋。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