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淄博,活成瞭一種現象:媒體們為它掀起論戰,流量網紅搶票湧入,無數好奇者也想一探究竟。

僅在“五一”假期,淄博站到發旅客就超過瞭48萬人次,這個數字幾乎是淄博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在湧入淄博的人群裡,不僅有趕熱度的券商食品飲料研究員,還有沈陽、河北乃至山東本地一眾官員,前來學習取經。

調研團頻頻到訪的背後,折射的是旅遊市場正在發生的新變化:在過去,假期旅遊市場幾乎隻有國傢掛牌景區的獨舞;而如今從中分得一杯羹的淄博,在此之前和旅遊業完全搭不上邊,不過隻是華北平原上一個平平無奇的工業城市。

淄博之所以能夠出圈,固然有市委書記放話“誰砸瞭城市的鍋,我就砸瞭誰吃飯的碗”的一片赤誠,同時也是歷史進程的必然產物。“旅遊”這件事,從買票進山變成淄博燒烤攤,這背後是度假方式的多樣化和消費行為的差異化。

在各大社交媒體上,曾經冷門的旅遊方式正在備受追捧:以“進淄趕烤”為代表的低線城市熱,以及手持登山杖、身著沖鋒衣的野山徒步,還有手拉手集體蹦迪的城市音樂節等等,成為瞭新一代的流行。

當年輕人紛紛趕去淄博時,活在語文課本和旅行社宣傳冊上的傳統景區,卻愈發落寞瞭。那麼問題來瞭,傳統景區是如何一步步被拋棄的?

01 茅臺生意

上一個十年裡,買票進山的旅遊方式是大多數人中國的出行選擇。畢竟當時的中國人均收入本就不高,休假時間也很有限。在黃金周報個團,快去快回、密集打卡的旅遊方式自然成瞭首選。

在導遊的安排下,遊客的觀光時間、觀光路線都是計劃內的,旅遊行為也相當固定:買票進山、挨個打卡各個寺廟,燒香、買紀念品、和猴子拍照,三小時結束。

因而,這些景區幾乎隻需將核心景點圍起來,稍加開發就能躺著收門票。有數據統計,門票的毛利率幾乎可以達到80%~90%[1]。

不僅如此,以名山大川為主的知名景區,天生自帶“五嶽歸來不看山”、“會當凌絕頂”等一系列根植於文化的“營銷植入”。隻要同學們的語文課還繼續上,這些風景名勝就無需擔心客流問題。

五一黃山遊客廁所過夜

靠門票賺錢的傳統景區,不僅毛利高,而且無懼漲價,可以說是一門和茅臺類似的好生意。

在常年穩定的需求面前,漲價對客流的影響微乎其微。2008年,峨眉山把門票價格漲到瞭150元,遊客數量卻依然從120萬暴增到瞭183萬,緊接著凈利潤更是在2019年暴漲275.6%[2]。景區想要做高營收,提價就成為瞭最快的方式。

2007年,國傢發改委曾發文規定,景區三年內不得漲價;但這句話在景區眼裡就變成瞭:每三年就能漲一次價;比如在2012年的“解禁周期”,數月之間全國就有超過20個知名景區掀起瞭漲價潮[3]。

緊接著便是社會各界的天怒人怨。2015年,就連人民日報也下場發文,把景區高票價批判瞭一番:即使把盧浮宮、黃石公園、富士山門票加起來,都不如“進山綜合費”550元的安徽黃山高[4]。

表面上,景區不顧消費者的死活、逆勢漲價,背地裡,作為地方財政重要稅收工具,景區背負著創收的重擔。

2015年,一篇報道曾經拆解過張傢界武陵源景區門票。在門票180元的面值中,政府以“資源有償使用費”的名義收走瞭36.5元,“基礎設施建設費”則拿走瞭51元,最終還有名為“價格調節基金”的8元收費[5]。簡單相加,交給政府部門的費用就超過瞭票價的一半。

這意味著行政部門不僅是景區的所有者與建設者,同時更是最大受益者。

承擔地方建設的重擔,自然就通過門票轉移給瞭遊客。上市公司峨眉山A就曾披露,門票收入除瞭要上繳管委會之外,“景區新農村建設資金”也要抽走門票總收入數個百分點。

靠山吃山的景區,隻需要給門票漲漲價就能增收增利。2012年~2014年之間,中國186傢5A級景區的平均票價依舊從109元拉高到瞭112元[6]。

給景區門票漲價劃上休止符的,不是遊客吐槽,而是發改委親自下場——2018年,國傢要求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的價格,景區們躺著掙錢的好日子很快就要到頭瞭。

02 各顯神通

早在門票增收遇阻之前,一些未雨綢繆的景區們在門票經濟之外,花起瞭心思。

遊客出門在外,吃和住都可以用煮泡面、裹個軍大衣對付過去。但是唯獨躲不過去的,就是看景這個唯一的剛需。

於是眾多景區就主動拉長瞭從景區入口到景點的距離。當遊客進入景區動輒面臨數公裡的路程時,短駁車自然就成瞭必需品。當黃果樹、九寨溝、虎跳峽這些景區人手一條盤山公路,做起駁車生意的同時——以名山為主的景區,就“因地制宜”地憑借高差,做起瞭索道生意。

在2016年,中國43處世界遺產,就有13處已經建成或在建索道。索道利潤率也十分驚人,峨眉山索道在2018年的毛利率高達74.45%,成為瞭不折不扣的業務“現金牛”[7]。

但畢竟景區始終面積有限,公路、索道不可能無限擴張,變著花樣創造消費需求就成瞭景區創收的新思路。

於是,天南地北的景區,都開建瞭透明玻璃橋和網紅小火車。在下山之後,還有名為《印象xx》、《山水xx》亦或《xx千古情》的特色表演恭候遊客。

僅在2018年,全國就有300多個實景旅遊項目同時上演。歷來電影高產的“國師”張藝謀,也為眾多景區一口貢獻瞭7部“印象系列”。

靠著高票價,景區演藝項目成為瞭景區拉動營收的利器。舉例來說,單是《印象麗江》一檔演出,就在2011年為麗江股份增加瞭2.3億元的營收,並且貢獻瞭高達42.52%的凈利潤[8]。

但是景區演出的巔峰期沒有持續多久。在2016~2018年間,《印象麗江》營收年均下滑接近40%;開山鼻祖《印象劉三姐》,在2018年被曝出破產停演;《印象海南島》則在更早的2014年就已經“壽終正寢”,在一場臺風過後,隻留下瞭破敗的場館。

荒蕪的印象海南島場館

景區演藝的衰落,固然可以歸結於演出的過度擴張以及內容的同質化,甚至也可以歸結於旅行社的萎靡、團客比例的下降。而更深層的原因可能在於:時代變瞭,需求也變瞭。

03 旅遊革命

在過去的三十年時間裡,超過300傢5A級景區、1300個4A級景區,連同無數的旅行社、導遊共同匯聚成瞭龐大的旅遊版圖。

在這張版圖裡,遊客們反而成瞭最無足輕重的一環:他們不得不遵從旅行社的安排,排隊走入大巴車、景區、旅館、飯店甚至於黑心商店,路徑整齊且劃一。

如今,公共交通越來越發達,互聯網上的旅遊信息唾手可得,人們不再需要依賴旅行社來安排出行,曾經如流水線的旅行方式正在逐漸淡出舞臺。

疫情加速瞭傳統旅行方式的衰退進程。過去三年,旅行社和景區們過著水深火熱的苦日子。旅行社從業人員以平均每年7萬人的趨勢下降。中青旅、眾信旅遊的旅行社業務占比,更是一降再降,從2019年的11.8%跌到瞭2021年的5%[9]。

傳統頭部景區開始向現實低頭,想方設法搞改革。例如黃山就開發過主題樂園,推出過徽菜產品,甚至NFT藏品,但這些招數並沒有得到遊客的認可,黃山的營收仍高度依賴門票+索道。

2022年春季,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作為黃山遊客主力的江浙滬人民無法出行,黃山虧成瞭六大山嶽景區中最慘的那一個。

全民景點的時代正在與人們揮手告別。在上海,“巨富長”、武康路、安福路這些小佈爾喬亞專屬街區頻繁更迭,而曾經由世博會帶火的全民景點田子坊,頹勢難以挽回。

此消彼長之間,釣魚基地外水泄不通的停車場,因騎行爆火而在城市賣斷貨的崔克、閃電、小佈自行車,林立於城市湖泊的漿板俱樂部,以及火爆的城市周末跟團徒步線,都在復述同一個事實:年輕人仍然願意出門,隻不過不再選擇去那些大眾景區瞭。

曾經小眾的音樂節,如今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是另一個例證。摩登天空創始人沈黎暉,2007年第一次開草莓音樂節時,全中國的音樂節都不超過4個[10]。而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裡,全國就至少開瞭42場音樂節。

暴增的音樂節數量,甚至讓音樂人開始供不應求。五一期間,當紅樂隊萬年青年旅店在全國各地打著飛的趕場,4場音樂節都有他們的身影;而二手玫瑰的演出場次更是達到瞭5場,從江浙滬到貴陽、成都,幾乎被掰成瞭八手玫瑰用。

與音樂節數量一起攀升的還有票價。歷史最悠久的迷笛音樂節最開始是免費的,但如今的票價也已經來到瞭10年前的2.7倍。五一期間票價居首的成都仙人掌音樂節,單日全價票更是高達980元,距離破千一步之遙。

就連迷笛音樂節創始人都忍不住吐槽:“年輕人要拿工資的五分之一看音樂節不合理,有點割韭菜的感覺瞭[10]。” 但高昂的票價阻擋不瞭韭菜們奔赴音樂節的心,五一期間音樂節現場還在腦中回響,六月的音樂節門票就已經在路上瞭。

一頭是冷清的傳統景區,一頭是以音樂節、徒步、民宿等小眾愛好而撐起的低線城市旅遊熱。市場的此涼彼熱,看似是旅遊方式變瞭,實則是心境變瞭——這一代人厭倦瞭過往同一套的生活方式,更願意為那一部分自我買單。

在擅長制造需求的新消費從業者眼裡,這種趨勢被總結為:我們這一代,是真正開始生活的一代人。

尾聲

在旅遊市場上,伴隨著個性化崛起的,還有更紮心的階層分化。

在過去,無論是先富還是後富,在景區一樣需要戴著鬥笠頂著陽光排隊上山,同樣都隻能在招待所與其他人拼住二人間。唯一的區分,可能是綠皮火車上究竟睡硬座還是軟臥,以及在過道小推車上能否實現瓜子、花生、八寶粥自由。

但如今,景區在折疊,不同階層的割裂超乎想象:五一期間,三亞十萬起步的套房早已一掃而空,與此同時99元睡大堂沙發則成為瞭普通人的救急之選;而當珠峰腳下的昆佈冰川排起長隊的同時,正有人在黃山上的廁所蜷縮過夜。

豪擲千金隻住一晚的休閑度假者終究是少數,省吃儉用省路費的特種兵式旅遊才是基本盤。五一期間,2.74億的旅遊人次增長到瞭2019年的119%,但旅遊收入卻隻有2019年同期的101%[11],最終人均花費隻有2019年的八成。

出去玩的人多瞭,但花的錢更少瞭。大多數人囊中羞澀,但也沒有放棄苦中作樂。既然去不瞭美國德州,那不如去山東德州——旁邊的淄博。

參考資料

[1] 4.5萬億元國資湧入之後,景區如何“七十二變”?,澎湃新聞

[2] 峨眉山業績暴增275% 欲進軍旅遊地產,每日經濟新聞

[3] 國內部分景區票價擬調整 近年門票價高漲2~6成,中新網

[4] 黨報刊文:盧浮宮黃石公園泰姬陵富士山門票之和,不夠上黃山,人民日報

[5] 透視多地景區新一輪門票漲價的背後,新華網

[6] 中國5A級景區門票價格分析與國際比較(2015),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

[7] 峨眉山A2018年凈利潤2億元,新京報

[8] 麗江股份:明明是服務業企業,卻偏偏“活”成瞭制造業,鈦媒體

[9] 旅行社之痛:疫情兩年,13萬人選擇退出行業,環球旅訊

[10] 音樂節紮堆背後,藏著這麼多投資大佬,36氪

[11] 2023年“五一”假期國內旅遊出遊2.74億人次 同比增長70.83%,新華社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