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獅子山精神”的實質就是移民精神,當今全球邁入分化時代,催谷人口成為本港經濟突圍的重點。
特區政府本周二(19日)公佈瞭投資移民計劃細節,並“硬性規定”投資組合中的300萬港元用於科創項目。此舉想必與本港經濟轉型緊密相關,亦為配合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科創中心”的目標。但考慮到現實因素,移民計劃除瞭面向“高淨值”與“高學歷”群體之外,更應側重“年輕化”的政策引導。
回顧世界三大灣區的發展歷程,關鍵節點均伴有移民潮的出現,其中主打科技創新的舊金山灣區最有借鑒意義。
增量人口支撐基建
舊金山灣區的首輪歷史機遇出現在1848年,彼時加州發現金礦,期望一夜暴富的美國人蜂擁而至。1848年舊金山人口規模僅千餘人,次年該市人口飆升24倍至2.5萬人。而隨著人口與財富的快速積累,當地的金融業迎來蓬勃發展,美國加州銀行與富國銀行都是在這一時期成立的。
金礦挖絕之後,灣區一度陷入沉寂。但到瞭二戰爆發,舊金山灣區成為瞭太平洋戰場的重要軍備基地,帶動當地造船業及無線電為代表的制造業興起。統計顯示,戰備高峰時期,約有24.4萬美國工人在舊金山灣區造船廠內工作。而得益於美國軍方的訂單,一批電子初創公司也在聖塔克拉拉谷地區(後發展為矽谷)崛起。在此背景下,眾多產業工人及技術人才湧入舊金山灣區。
隨著戰爭結束,軍事技術轉向民用化,刺激半導體產業井噴。在金融業與制造業雙重優勢的加持之下,矽谷最終“選擇”在舊金山灣區誕生,惠普、仙童半導體等一撥高科技公司先後成立,同時引進全球人才加盟。1950至1970年間,聖何塞人口翻瞭兩番,約2/3新增人口屬於移民群體,又因為西海岸的地理位置,廣泛吸納華裔頂尖知識分子。目前在舊金山灣區,華裔人口近50萬,總人口占比約一成,係全美華人密度最高的地區。
由於人口增長會從供需兩端共同影響經濟發展,因此被視作至關重要的生產要素。上個世紀30年代,庫茲涅茨周期(Kuznets cycle)的發現就源於對美國人口變化的研究。增量人口一方面會催生基建投資的快速擴張,另一方面又作為底層需求,對土地價格、技術更新、產業升級形成支撐。事實上,香港對於“人口紅利”的概念並不陌生,幾乎每輪經濟躍升都能與移民浪潮相印證。所謂“獅子山精神”,其實質就是移民精神。
如今邁入全球分化時代,香港在政府職能、財稅收入、產業結構等方面均遭遇挑戰,催谷人口成為經濟突圍重點。特區政府此前已宣佈向每名新生嬰兒派發2萬元補貼,同時大力推進移民政策,主要面向以投資移民為代表的“高淨值”人群、以優才專才為代表的“高學歷”人群。但須註意的是,高淨值人群的流動去向選擇豐富,香港須與其他移民型國傢激烈競爭;而高學歷群體在AI時代也面臨著“人才價值重估”的風險。
青年人才富於創造
本輪人工智能爆發與此前技術革命的最大不同,在於對傳統行業的顛覆更快亦更徹底。歷史上第一條汽車生產流水線的發明,到全自動組裝工廠的出現,差不多間隔一百年。而ChatGPT自去年底推出,迅速對諸多職業造成替代“威脅”。若有瞭解不難發現,這批AI創業者都有著“低齡化”特征。以文生視頻公司“Pika Labs”為例,華裔創始人郭文景(Demi Guo)現年25歲,半年前選擇放棄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投身創業,如今公司估值2億美元。由此可見,即便美國高校也難匹配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而年齡優勢才是時下AI創業者的最大撒手鐧,其代表著更強的學習與適應能力。反觀大齡“高學歷”分分鐘有變成“偽人才”的危險。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