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一期《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亞太地區經濟增速將從去年的3.8%上升至4.6%,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70%左右,這一數值遠高於過去幾年的水平。同時,中國對全球增長的貢獻將達34.9%。

《報告》預計,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增長5.2%,繼續成為亞太地區及全球經濟增長引擎。值得註意的是,這一預期水平較去年10月發佈的前次《報告》上調瞭0.8個百分點,是本期《報告》最值得關註的調整之一。

亞太地區將成為2023年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

當前,全球需求走弱,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歐美銀行業動蕩,給世界經濟形勢註入瞭更大的不確定性。

《報告》指出,盡管世界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但亞太地區將成為2023年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其最主要的推動力來自中國經濟快速復蘇和印度經濟增長保持韌性。

《報告》稱,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也將對亞洲地區產生更為明顯的正溢出效應。根據IMF估算,通常情況下,中國GDP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帶動亞洲其他經濟體平均增長約0.3個百分點。但與過去主要由投資需求帶來的溢出效應不同,這次溢出效應將更多體現在中國在消費和服務業方面的需求增加,且更為強烈。

《報告》還預測,亞太不同經濟體的表現將出現分化。具體來看:亞太地區發達經濟體增長會放緩至1.6%,其中,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經濟分別增長1.6%、1.3%和1.5%;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將從去年的4.4%提高至5.3%。

中國貨幣政策應保持寬松,財政政策短期內應避免過早收緊

在談到亞太經濟未來前景及風險時,《報告》指出,亞太經濟發展前景將受到以下三點內外因素影響。第一,隨著歐元區和美國的商品需求回落,其對亞洲的進口或將下降,進而影響亞洲制造業出口的增長勢頭。第二,技術周期的低迷將進一步拖累亞太地區的技術出口。第三,隨著房地產市場降溫,住宅和商業建築投資需求減弱,緊縮貨幣政策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

風險方面,包括,通脹可能比預期的更加棘手,金融脆弱性加大,以及從中期來看,更大程度的地緣經濟分裂風險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溢出效應,可能會讓亞洲增長潛力下降,此外,還包括外部需求下降帶來的壓力,以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債務風險。

《報告》指出,亞太地區的政策制定者面臨幾方面挑戰——將通脹恢復到目標水平、穩定公共和私人債務、維護金融穩定,以及提高長期增長潛力。

針對這些挑戰,《報告》建議,貨幣政策方面,各國應繼續保持從緊的貨幣政策立場,直到通脹持久回落至目標范圍內。但中國和日本例外,兩國的產出低於潛在水平,通脹預期仍然溫和。

“中國的貨幣政策應保持寬松,並更多地使用利率工具。”IMF亞洲及太平洋部主任克裡希納·斯裡尼瓦桑說。

金融政策方面,監管部門應緊密監測與企業和傢庭部門債務增加有關的脆弱性,以及金融部門的市場風險和企業信貸風險敞口,這對於維護金融穩定至關重要。除非金融市場的壓力增加,金融穩定受到威脅,否則各國央行應將貨幣政策目標與金融穩定目標分開,使用旨在應對金融穩定風險的現有工具,使其能夠繼續收緊政策以應對通脹壓力。

財政政策方面,公共債務的增加和利息成本的上升需要各國短期內繼續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同時,用臨時和有針對性的弱勢群體援助取代無針對性的支持措施,這對保護財政空間至關重要。但中國財政政策短期內仍應保持中立,避免過早收緊。

結構性政策方面,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各國應將結構改革作為優先政策選項,鼓勵廣泛的創新和數字化,加快綠色轉型、加強合作應對地緣經濟碎片化趨勢和確保糧食安全的改革,這有助於提高可持續增長潛力。

克裡希納·斯裡尼瓦桑還表示,疫情之後經濟重新開放,可以看到現在中國的增長確實有所反彈,但從中期角度來說,這種增長速度有可能會放緩,疫情之後重新開放的效應會逐漸減少,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