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飞桨的“头雁效应”正在逐渐显现。
1月20日,北京市正式授予百度“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平台(百度飞桨)”。 作为北京首个人工智能产业方向的创新应用平台,将为第三方企业提供创新发展转型所需的算力、工具、生态建设等相关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北京作为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常被视为中国科技产业的风向标。 目前,北京正在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验区,将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建立产业级深度学习开源开放平台,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人工智能产业,打造国内城市与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合作的新模式。
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北京选择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平台,又向外界发出了怎样的信号?
01
经济的下一章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宏观经济层面的产业转型说起。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曾在演讲中提出未来十年将是智能经济时代的观点,并从三个维度描述了智能经济的总体面貌:第一是智能人机交互的第二个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包括新的AI芯片、深度学习框架等; 三是产业智能化,各行各业都将因AI技术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百度内部的体验来看,无论是无人驾驶还是小度智能音箱,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百度业务体系的每一个角落。 百度无疑对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的成熟度感知最深。 .
就行业外因素而言,全社会对新基建的激烈争论背后,对应的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铁路、公路、电力等老旧基础设施的带动到5G、云计算、人工智能。 智能打造新型基础设施。
李彦宏的预言终于在顶层设计上得到了印证。 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明确将科技自强作为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战略; 在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还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基建投入”。
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硅谷”,北京再次担当产业变革的引领者。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平台(百度飞桨)”背后,其肩负的使命似乎不难猜想:
一是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产业创新应用平台,服务第三方企业验证技术方案,提供项目实施所需的基础算力和算法平台;
二是借鉴百度飞桨举办人工智能赛事的经验,支持北京市举办的各类人工智能赛事,吸引第三方企业和人工智能开发者参与;
三是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在线培训环境,为高校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在人工智能技术学习过程中提供急需的计算能力和算法资源。
更通俗地理解,“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平台(百度飞桨)”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 加快人工智能产业氛围和人才培养,同时开展产学研对接,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综合服务。
正如百度CTO王海峰对深度学习框架的描述:在智能时代,深度学习框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连接芯片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连接各种商业模式和行业应用。 是“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 .
连接过去和未来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可以说是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通用接口”。
02
硬实力背书的飞桨
早在2016年,飞桨就填补了国内开源深度学习框架的空白,也是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开源、功能完善的工业级深度学习平台。 飞桨向下与芯片对接,可以与芯片一起优化软硬件,向上支持各类应用,助力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 被誉为“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
2020年虽然是国内开源深度学习框架的“暖春”,不少玩家开始效仿,但百度飞桨可以说是唯一的行业级选择。 在国内的深度学习框架中,百度飞桨已经拥有绝对的领先地位。
目前,飞桨平台已经聚集了超过265万开发者,超过10万家企业在飞桨上创造了超过34万个模型。 根据权威数据研究机构IDC的数据,目前百度飞桨在国内综合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直逼第一。
不过,百度飞桨之所以能够获得“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平台(百度飞桨)”,恐怕不仅仅是市场份额上的优势,还有飞桨提供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例如,在产业实践层面,经过十余个版本迭代,飞桨的稳定性和成熟度得到了首钢、南方电网、中石油、中科院遥感研究所等多个行业领先客户的验证。科学院、京东方、OPPO。 与可追赶的技术参数相比,在产业实践中的经验和积累看似无法量化,却是人工智能产业落地时不可复制的先天优势。
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飞桨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深度学习技术俱乐部“飞桨医生俱乐部”,并为企业开发者打造了“黄埔学院”和企业深度学习实践营“AI快车道”。 高校提供教学资源、实践平台、GPU算力、硬件教具等全方位教学支持,覆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各个层次。
也就是说,不同于学术开源框架,聚集了265万开发者,并与20家硬件生态伙伴达成合作。 目前已适配或正在适配的芯片/IP型号有29个。 ,正在构建完善的AI产业生态。
更重要的是,科技自强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深度学习框架和芯片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两个方面。 排除会重蹈筹码的覆辙。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平台(百度飞桨)”作为北京首个人工智能产业方向的创新应用平台,显然是看中了飞桨的硬实力。
03
市级情报中心
回到产业智能大背景,当人工智能开始从虚走向实,与产业深度融合时,讨论频频出现的是: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该如何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折磨,与人工智能落地的三个实际问题密不可分:
一是技术与应用的错位。
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企业对人工智能等新生产力有迫切的应用需求,但落地时却只是锦上添花,无法解决行业核心痛点。 以时下流行的智能养猪为例,一波又一波的程序员走进养猪场,上演了“猪脸识别”的杰作。 然而,养猪场如何科学防控疫情,如何科学应对,往往没有进一步的答案。
二是复合型人才匮乏。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 从实验室进入行业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需要搭建通往场景的桥梁。 现实中遇到的场景是,懂技术的不懂行业,懂行业的人缺乏技术思维,交叉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一直是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过程中最直接的瓶颈之一。情报和实体经济。
三是应用场景碎片化。
即使有一些亮眼的实施案例,仔细看,你解决的也只是一个点状的问题,而行业中存在的却是一个面状的需求。 由于场景的碎片化,一个企业能够提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非常有限,不同的产品缺乏标准化的体系,无形中成为制约人工智能产业落地的又一人为不利因素。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平台(百度飞桨)”的示范效果在这里:
一方面, 是一个开源的深度学习框架。 开发者已经贡献了超过 340,000 个模型,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这些经过行业实践验证的模型,将成为加速人工智能大规模落地的催化剂,也是从源头打造行业标准的关键一环。
另一方面,以平台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针对交叉学科专业人才的缺口。 毕竟,开源的算法和解决方案降低了开发行业应用的门槛,通过专业培养来弥补复合型人才的不足也不是没有可能。
打个比方,北京正在利用百度飞桨建设城市级“智慧中心”,推动人工智能落地,降低企业应用人工智能的门槛和成本,为有需要的企业和群众赋能。 “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
值得玩味的是,自中关村时代以来,北京一直是创新创业的基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巨头,积累了不可复制的产业经验。 因此,在智能经济时代的布局上,北京并没有像一些城市那样一味落户,而是整合技术优势、人才培养和产业生态,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提前确立了领先地位。
04
写在最后
似乎不难回答北京和百度飞桨发出了什么样的信号。
当经济重心转向人工智能时,所有城市都不会袖手旁观,要么踏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篇章,要么在转型升级的泥潭中徘徊。
就像电商中心、物联网小镇曾经引发的像素级模仿一样,在经济进入产业智能化进程后,“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平台(百度飞桨)”等“智能中心”也应运而生。是各城市的标配,并结合当地产业形态、经济结构、人才构成等因地制宜,为产业智能化升级按下加速键。
结尾
经理|变更
前媒体人、公关,现全职科技自媒体
虎嗅、钛媒体、36氪、创业邦、福布斯中国等专栏作家。
转载、商务、白皮书及读者交流,请联系您的个人微信“”
編輯:碩谷新聞聚合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