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色彩機構潘通此前對2022年流行色的預測是——長春花藍(Very Peri),現在回看確實有幾分道理。“這一色彩代表著當下全球時代精神和我們正在經歷的轉變的象征。當人們從一段強烈的孤立期中走出來時,觀念和標準也隨之發生變化,人們的物理生活和數字生活以新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作者 | 中國翻譯協會會員 國際政治專欄作傢 胡毓堃
核心提要:
1. 2022年,我們向一批舊時代的“見證者”揮手告別。戈爾巴喬夫、伊麗莎白二世……這些告別我們的傳奇人物,大多經歷過20世紀最慘烈的世界大戰,切身體會到核戰爭的威脅、軍事集團對峙的可怕,深知貧困、饑餓、生命權慘遭踐踏會帶來何等不堪想象的後果,他們塑造瞭一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這似乎與長春花藍的年度代表色頗有契合之處。
2. 2022年,我們向習以為常的“歲月靜好”揮手告別。穩定與繁榮的三十年後冷戰時代曾讓人類誤以為這種美好亙古不變,但俄烏沖突讓世界重新憶起戰爭的可怖。2022年以一種殘酷的方式提醒瞭我們:集體安全時代已成過去。“躺平”就可以享受和平、享受全球化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正如2023年代表色洋紅色所預示,勇敢進行創造性實驗,人類將擁有新的活力。
3. 2022年,我們向疫情防控“舊思維”揮手告別。人類曾經用“管”的方式平穩度過瞭“前奧密克戎時代”,但隨著傳播能力更強的毒株出現,一些國傢開始探索防疫新思路,思考如何平衡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奧密克戎不會標志著疫情的終結,公共衛生也不再是理所當然的權益。但其實告別上述幻想,人類才真正擁有希望。
古巴,一位教師正在晾曬被暴雨打濕的書本。圖源:AP
每逢歲末盤點,腦海裡總會閃現一年來世界各國發生的大小事件,以及那些引發關註的風雲人物。羅列12個月所有國際大事並不難,難的是如何透過紛繁蕪雜的海量新聞,對這一年的世界走向提煉出簡明扼要、恰如其分的總結,尤其是一個能描述這一年的關鍵詞。
這一次回溯即將過去的2022年,幾乎不假思索,一個關鍵詞便迅速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告別。告別2022年,實際上是告別“告別之年”:
隨著一個個熟悉的名字變成訃聞,我們永遠告別瞭那些造就瞭一個時代的人;一場後冷戰時代震蕩與規模最大的軍事沖突,是否預示著我們將告別和平與發展的美好舊時光;一方面不同群體的沖突與對立,以罔顧“底線共識”的激烈形式呈現,但另一方面人類又先後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應對短期內難以根除的奧密克戎,那個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傳統準則,是否也在與我們告別?
2022年成為告別之年,或許傳遞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清晰信號:後冷戰時代30多年的生活正在加速逝去,變局真的將要到來。
我們是否把“例外”習以為常,以致於偶然的幸運結束之時,反而顯得無所適從?而即將告別“告別之年”之際,作為年末大戲的卡塔爾世界杯,也許仍在給我們帶來啟示和希望: 處在激變的關口,我們終究仍要以不同的方式自處、共處。
告別熟悉的名字:
帶走舊時代的,是當事人
把2022年稱為“告別之年”,最直觀的原因莫過於眾多耳熟能詳的名字在這一年突然與這個世界告別。這些人物或許早已載入史冊,但由於早已習慣瞭他們始終與我們同在,當一個又一個訃聞先後集中於這一年出現時,我們總是會有短暫的震驚,然後不勝唏噓。
僅美國《紐約時報》的“2022年去世名人”統計顯示,這一年世界各國不同領域至少有425名知名人士作古,其中不乏在曾在各國傢喻戶曉的風雲人物:
俄烏戰火終究激烈升級一個月後,在後冷戰初期成為美國第一位女國務卿的奧爾佈賴特去世;從二戰難民到師從冷戰鷹派學者佈熱津斯基,從胸針外交到北約東擴,她的自信與強硬可謂90年代美國實力與國際事務影響力的縮影;
就在俄烏沖突陷入焦灼、恢復和平遙遙無期的春季與夏季,四位蘇聯解體的見證人先後離世——時任阿塞拜疆領導人穆塔利博夫,一周之內先後去世的時任白俄羅斯領導人舒什克維奇、時任烏克蘭領導人克拉夫丘克,以及蘇聯末代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他們參與瞭蘇聯以不流血的方式解體,卻沒有料到戰火的隱患在30年後爆發;
內憂外患貫穿全年,英國人告別瞭在位70載、才慶賀“白金禧年”不久的傳奇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隨著女王國葬落幕,諸多跡象表明君主制、英聯邦的未來又成為熱議的話題;
公眾環繞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威斯敏斯特大廳的棺材,女王的孩子們守夜。圖源:美聯社
7月的第二周震撼彈頻出,就在約翰遜辭去英國首相職務的第二天,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街頭發表選舉演說時,突遭槍擊身亡;出身於“一傢三相”的政治世傢,他是日本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任內充滿爭議,身去之後的日本動態,更令大傢清晰地感知“安倍時代”與“後安倍時代”的區別;
11月的最後一天,黨和國傢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江澤民逝世,不僅令億萬中國人民悲痛、哀悼,也讓不少人回想起那個中國開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貿易體系、快速發展的時代;
就連體育領域,NBA傳奇“指環王”比爾·拉塞爾在今年夏天的離去,也令人感慨江湖不再有“最偉大的贏傢、最好的隊友、最純粹的團隊球員、改變職業籃球的傳奇”;
2022的收官時刻,球王貝利見證瞭梅西在世界杯封王,卻無法看到新年的曙光,現代足球史上最偉大的傳奇,將自己的精彩人生永遠定格在這個“告別之年”;
幾乎同時在年末告別的,還有時尚朋克教母、“西太後”維維安·韋斯特伍德,以及美國電視傳奇、第一位知名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芭芭拉·沃爾特斯……
風雲人物的離去之所以令人感慨,不僅是因為他們的名氣為公眾熟知,使得眾人習慣瞭他們的存在,更重要的在於他們作為當事人,參與塑造瞭一個時代,深刻地改變瞭世界,也影響瞭不同國傢千傢萬戶的日常生活。
奧爾佈賴特政治與外交生涯的高光時刻,正是後冷戰初期美國一超獨大、自信又強勢的時代,推行價值觀與現實主義外交自然得心應手。她與彼時的美國、一超多強的後冷戰時局可謂互相成就。
蘇聯解體的是非功過自有不同的評說,而戈爾巴喬夫、舒什克維奇、克拉夫丘克們用各自不同的作為,給很多人留下瞭這樣的印象:
蘇聯能用避免內戰的方式和平“過渡”為不同的獨立國傢,而這些國傢今後也能以正常的外交關系和平共處,還能與曾經不同陣營的國傢發展相似的正常關系,因此一個安全不可分割、經濟全球化、容納不同類型國傢、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秩序是可以期盼的。
這個願景,總體上維系瞭30年。
伊麗莎白二世96載人生,完整地經歷瞭二戰、冷戰、後冷戰30年,與15位英國首相共事,和13位美國總統打過交道。她承諾要服務英國與英聯邦世界,經歷過諸多歷史事件和重大危機,雖然自知“大英帝國”已一去不復返,但始終致力於團結她曾經治下的民眾乃至整個國際社會。
正是由於2022全年發生的眾多事件,與他們代表的時代、塑造的世界形成瞭格外鮮明的對比,這些當事人徹底離開,自然被賦予瞭格外厚重的含義。
告別和平與發展?
我們是否對歲月靜好的例外“習以為常”
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樣,過去經常聽到一句話:“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 這個最早由鄧小平在1980年代提出的經典論斷,在後冷戰時代的前二三十年得到瞭印證:
1990年歐洲各國與美國、加拿大、蘇聯共同簽署瞭《新歐洲巴黎憲章》,承襲瞭1975年《赫爾辛基協議》的精神,重申瞭“安全不可分割”這一原則;蘇東陣營解體後,盡管局部沖突和結構性矛盾貫穿1990年代,但曾分屬於不同陣營、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傢總體上實現瞭從戰略隔離、對峙轉向和平共處,在共同的機制框架內管控分歧;
經歷轉型的陣痛後,不少國傢實現瞭經濟持續增長,世界不同角落的居民,正享受著物質持續豐富、互聯網時代娛樂與精神生活日新月異的紅利,以致於“娛樂至死”、“奶頭樂”之說正在消磨大傢的“鬥志”;
中國和俄羅斯先後於2001年和2012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歐盟發展為標志的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使得經濟全球化成為眾人眼中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將文化、制度、價值觀、經濟發展水平截然不同的國傢連接起來,達到前所未有的互聯互通程度。
後冷戰初期呈現出的一派欣欣向榮景象,也難怪福山借助馬克思與黑格爾的辯證法推導出“歷史的終結”。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後,他的老師亨廷頓則判定,文明的沖突將成為新時期國際事務的首要沖突。
然而,貫穿2022年的國際事件重要關鍵詞——俄烏沖突——似乎成為走向回頭路的風向標,加上新冠疫情、“新冷戰思維”、民粹主義抬頭帶來的脫鉤與保護主義趨勢,人們不禁懷疑:“和平、發展、全球化”的願景還會是時代的主題嗎?
一名烏克蘭士兵抱著一個嬰兒穿過基輔郊區一座被毀的橋梁。 圖源: CNN
14年前去世的亨廷頓恐怕難以想象,後冷戰時代大國直接進場、規模最大的軍事沖突,竟然發生在同一個文明圈內:按照他的建構,俄羅斯、烏克蘭同屬於東正教文明圈,完全不構成“文明沖突”的條件。
至於福山所設想的西式自由民主制全面主導、政治矛盾與紛爭消弭、歷史進程完成的場景,更是與俄烏之間血淋淋的事實截然相反:原有的地緣政治矛盾與冷戰思維沒有消失,新的矛盾反而接踵而至、愈演愈烈。
事實上,1999年開始的北約東擴和科索沃危機,2008年的俄格沖突,始於2014年的克裡米亞和烏東危機,已經不止一次地給出提醒。曾經身處不同陣營的國傢和集團,都沒有改變原有的意識形態與地緣博弈思維,甚至也沒有接受後冷戰初期的地緣格局,“安全不可分割”的和平共處之道,從一開始便基礎不牢。
此外,看著11月底大幅增加軍費、突破GDP占比1%紅線的日本,日趨緊張的臺海形勢,朝鮮半島持續發酵的核危機與南北交鋒,飽受極端勢力、戰火之苦、政權不穩的西非各國,聯合國維和行動也無濟於事的剛果(金)東部亂局,以及時不時釀成交火流血的巴以沖突……告別和平似乎成瞭世界性的跡象。
2022年已持續10個月的俄烏交火,自然是脆弱基礎崩塌、傳統思維演繹的激烈形式。 烏克蘭危機的持續發酵,不僅越發沖擊著區域與世界和平,還進一步令全球化及其發展紅利的黃金時代蒙上一層陰影。
這一年世界經濟的關鍵詞無疑是“通貨膨脹”,背後的直接推手自然是多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與能源脫鉤。與1970年代類似,停滯性通貨膨脹再度在部分國傢生效。
以一年兩換首相、告別女王的英國為例,創造41年記錄的11%通脹率,以及衍生的能源問題、勞資糾紛、罷工浪潮,幾乎篤定導致英國經濟停止增長:據英國商會預測,2023年英國GDP將縮水1.3%。對於脫歐後志在打造“全球化英國”的保守黨政府而言,這不啻為又一個沉重打擊。
和平從未如此脆弱,發展從未如此艱難,至於看似浩浩蕩蕩的全球化大勢,就連其最大的受益者似乎也在往回縮:
拜登簽署《2022年芯片和科技法案》,明顯以安全和國傢博弈為考量,限制美國在華投資半導體產業;北愛爾蘭地區的主權保障問題,成為後脫歐時代阻礙英國與歐盟達成貿易協定的“死結”;英國決定將申請避難的“非法移民”轉運至盧旺達,更是引發國際輿論軒然大波……
“歲月靜好”不復存在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是否是可悲的倒退?清華大學的劉瑜老師曾一語道破:在人類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期,戰爭是常態,和平才是例外。19世紀之前,全世界半數以上的大國處於戰爭狀態;學者斯蒂芬·平克的研究更是表明,在前國傢時代大約15%的人會死於戰爭。
1500年至2015年大國參與戰爭的比例。來源:Max Roser/towardsdatascience
或許是過於習慣瞭冷戰學者加迪斯筆下“漫長的和平”,人們往往容易忽略戰爭一觸即發、和平來之不易的事實。
就經濟發展而言,著名經濟學傢張維迎也曾指出,人類歷史長達250萬年,但人類社會的經濟增長隻有近250年歷史。在工業革命之前,經濟不增長才是人類的常態。隻不過,我們的感性認識中,往往隻有身處科技革命帶來的發展紅利,更容易將持續發展視為應有之義。
那麼問題來瞭:既然歷史的教訓已經足夠慘痛,我們篤信的時代主題為何還是有可能被歷史的常態所吞噬?
一個原因可能值得警惕:那些告別我們的傳奇人物,經歷過20世紀最慘烈的世界大戰,切身體會到核戰爭的威脅、軍事集團對峙的可怕,深知貧困、饑餓、生命權慘遭踐踏會帶來何等不堪想象的後果。
相比之下,如今那些輕言戰爭、不惜發出核威脅、任性減稅負債的領導人們,本就適應瞭黃金時代的溫室,隻在史冊中見過戰火與貧窮。他們真的理解、真能承擔打開潘多拉魔盒的責任嗎?
10月16日,在烏克蘭基輔舉行的被毀軍車露天展覽期間,孩子們爬上一輛被毀壞的俄羅斯坦克。圖源: 蓋蒂圖片社
既然和平與發展都是“歷史的例外”,那麼在“歷史的常態”下,基於自由貿易的全球化看起來也失去瞭其生存基礎。2022年似乎正在以一種激烈地方式提醒著我們:舊日的歲月靜好,不過是幸存者的偏差。
告別疫情防治舊篇章,
我們如何期待2023“變局之年”?
和平共處、發展共贏、互聯互通隻是搖搖欲墜的例外,而參與塑造這個時代的那些人也幾乎同時與我們告別。與此同時,面對貫穿全年的又一個關鍵詞——奧密克戎,人類盡管還無法直接與之告別,但仍在2022年告別瞭對付它的舊篇章。
開年的北京冬奧會,以及年末收官的卡塔爾世界杯,便以截然不同的場景直觀地展現出這新舊篇章的鮮明對比:
前者不向境外觀眾售票,定向組織觀眾佩戴五環色系口罩觀賽,運動員和隨隊官員需要按照防疫手冊接受閉環管理,以嚴格謹慎實現“零感染”;而到瞭12月的卡塔爾,觀眾席上各國球迷無人戴口罩,球員、教練員、工作人員身上更看不出疫情要防控的跡象,給屏幕前的海外看官呈現出“正常生活已然回歸”的景象。
作為2021年底在南非率先發現的變異株,奧密克戎以其前所未有的傳播速度震撼瞭世界:美國疾控中心在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的抽樣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二(67.8%)的傢庭出現瞭奧密克戎傳播,半數以上(52.7%)傢庭直接遭到感染沖擊,盡管此時四分之三的美國成年居民已經接種過疫苗,約一半人完成瞭加強接種。
疫苗無力阻斷其傳播,奧密克戎的免疫逃逸與變異速度更是令人類難以招架。與此同時,在全世界七成人口接種過疫苗、九成人口具有抗體的前提下,奧密克戎的致病情況不如德爾塔那麼嚴重,都在上呼吸道復制。加上疫情防控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 不少國傢開始重新考慮疫情應對措施,“放”與“管”之爭也成為國際輿論交鋒的年度熱詞。
1月29日農歷新年前夕,人們在新加坡牛車水區散步。圖源:蓋蒂圖 片社
於是在全球感染人數持續攀升的情況下,自2月初的丹麥開始,歐洲國傢率先解除疫情防控措施;東盟各國在春夏之交跟進,尤其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3月底的電視講話引發熱議;拜登在9月中旬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采訪時,更是直接宣佈“疫情結束”,令“躺平”、“共存”還是“防控”的爭論更加熱烈……
公共衛生專傢們當然沒有那麼樂觀。奧密克戎不會標志著疫情的終結,這幾乎是他們的共識。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先後以“二十條”、“新十條”、“乙類乙管”等措施持續優化防控後,奧密克戎或者新的變異株將在2023年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依然充滿變數。巨大的不確定性,將陪伴我們告別2022、告別疫情防治舊篇章。
和平、發展、全球化、公共衛生都被視為我們與生俱來的紅利和權益,如今似乎漸行漸遠。在這個時候,似乎隻有年初和年末的國際體育盛宴能帶給我們一絲快樂和寬慰。
看著冬奧會、世界杯賽場上那些分屬“敵對陣營”國傢的球員可以同場對決,甚至賽後交換球衣、互相擁抱,我們看到瞭“戰爭是常態”之外的可能性;看著全世界各國觀眾為瞭同一個賽事同頻共振、同框互動,我們看到瞭人類終能共處的共性基礎;看著卡塔爾從世界杯收獲的170億美元直接收入,及其對該國未來三年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我們看到全球化對於發展的意義仍未過時。
梅西與隊友一起慶祝贏得世界杯。圖源: 蓋蒂圖片社
的確,短期之內我們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對一個不那麼美好的現實:
梅德韋傑夫表示“在西方沒有什麼人和事可以對話”;粉紅浪潮和右翼民粹主義在拉美激烈對沖,未來或許還有更多如卡斯蒂略這般的“短命總統”;冷戰思維的支配下,大國對抗已經超越瞭當年美蘇所著力的安全領域,升級為政治、經濟、軍事、價值觀、民間全方位爭奪,敏感地區的擦槍走火一觸即發;新冠病毒是否會在新的一年更加致病、傳播更快……
2023年的變局,或許不如冷戰那般直接粗暴,但恐怕更令人不寒而栗。
戰爭是常態,因此人類無法用“躺平”的方式維系和平;不發展是常態,因此人類需要告別習慣於溫室的生活狀態,堅持創新,探索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之鑰;保守封閉的直覺或許也是常態,因此人類更需要清醒的認識,畢竟關起門來無法解決全人類的難題,而互聯互通、群策群力往往才能發現契機、共克時艱、做大蛋糕、惠及眾生。
潘通2023年度代表色——洋紅色(Viva Magenta),被該品牌描述為“非常規時代的非常規紅色”,他們描述其顏色選擇反映瞭時代的“叛逆”精神,以及新冠疫情後人們對創造性實驗的新興趣。“大膽、機智和包容一切”。
新冠疫情的挑戰越發嚴峻,但也給我們提瞭一個醒:人類終究要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良好的抵抗力和免疫基礎才是對抗任何病毒的關鍵。
是的,我們告別瞭2022這個“告別之年”。但我們告別的其實是“唾手可得”的幻想,絕非“催人奮進”的希望。和平、發展、全球化並非理所應當的天上餡餅,人類社會的進程永遠都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可以因告別而感傷,但無需為告別而絕望,何況我們已然沒有絕望的資本。
告別“告別之年”,我依舊期待“變局之年”。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