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出生率持續處於低水平,但事實上,不少想生育的夫婦面對不育問題需要支援/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編者按:

  本港出生率持續下跌,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鼓勵生育措施,包括兩萬元新生嬰兒獎勵金、優先揀樓上樓、加強讬兒支援、增加稅務優惠等等。

  究竟現時在香港“生BB有幾難”?《大公報》透過訪問社會不同階層個案,配合專傢分析,以系列報道探討在香港生兒育女的困難,以及解構鼓勵生育措施的吸引力。今天第一集首先解構公立醫院輔助生育服務狀況。

  現時公立醫院體外授精治療的輔助生育服務名額為1100個,輪候時間長達一年方可首次面見醫生做評估,咨詢後四至七個月接受治療,服務名額達“樽頸”。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鼓勵生育措施,關註到不育夫婦的需求,明年度起資助名額增加超過六成,增至1800個,但維持設有多項條件,包括隻可接受三次治療、婦女年齡不得超過40歲等。

  現年34歲的網絡視頻創作人李文珊(Sherman)接受《大公報》訪問,分享求診公立醫院不孕科經歷。她輪候七個月終接受醫生評估及檢查,按正常流程到接受人工輔助生育,快則一年,而且隻有三至四次機會。她期望政府可縮短輔助生育服務的輪候時間,以免求助者苦等到超齡。/大公報記者 鐘佩欣

  醫院管理局在2024-25年度起計五年內,逐步增加體外授精治療的輔助生育服務名額,由每年1100個增加超過六成至1800個,並加強培訓相關專業人員;2024-25課稅年度起,政府在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下,設立每年最多10萬元輔助生育服務稅項扣除。

  等七個月才接受醫生評估

  34歲的李文珊現時育有一名七個月大的女嬰,她不時在網上分享育嬰心得,影片中透露自己從29歲結婚起備孕三年都未能成功,一度懷疑自己患有不孕癥。

  眼見年齡越來越接近“高齡產婦”,李文珊形容,當時內心是自我搏鬥的擂臺,“每月來月經,都已經想哭”,過去看到身邊朋友接二連三懷孕,以及坊間不同報道不育的消息,心情更絕望,當時中醫針灸、迷信偏方都嘗試過。

  “我真是一個緊張大師!”李文珊認為,自己在精神上過於繃緊,未能以完全放松的心情準備懷孕,間中會去治療心靈的瑜伽課堂、做運動鍛煉身體等,“盡量不讓自己想太多”。

  她在2021年12月到廣華醫院不孕科求診,等候七個多月,終於可以見醫生接受初步評估,隔月再獲安排進行子宮輸卵管造影檢查,診斷輸卵管是否暢通,以及子宮形狀及狀態是否有異常等,當時報告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醫生說,不孕原因不明,可以排隊去做宮腔內人工授精”(IUI)。”醫生告訴她,再過數個月就可以進行手術,“但到9月份時,與丈夫成功自然懷孕。”李文珊笑著憶述,形容自己“真的很幸運”。當小寶寶出生,抱入懷中的第一感覺是“好細小、好輕、好神奇”。

  對於新一份施政報告宣佈增加公立醫院輔助生育服務名額,李文珊說是好消息,但認為細節及執行上仍要優化。她引述一位40歲朋友因為超齡無法受惠有關政策,而私院收費高達8萬至15萭元,“朋友慨嘆未能負擔得起,因此放棄輔助生育念頭,唯有順其自然。”

  過來人倡針對個案訂標準

  政府推出一系列嬰兒獎勵金、房屋優先分配計劃等,李文珊認同措施的出發點,但香港社會的女士多遲婚,一不小心就踏入高齡產婦的門檻,醫管局在訂立符合夫婦資格時不宜一刀切,建議針對個案設立其他的標準。

  李文珊感恩小天使來到身邊,過去多年來的生日願望也是誕下寶寶,“今年9月,可以抱起五個月的小天使一起過生日,真的好開心!生育是長遠問題,無論照顧嬰兒、子女教育上等多個范疇考量,所以現階段也不會追多個。”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