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生育治療在公營與私營醫療機構都有提供,但公立醫院等候時間長。根據政府資料,獲轉介後至接受生育評估的輪候時間為7.5至12個月,下一步接受治療需再等候四至七個月。私營市場則是每次收費高達10萬元不等,費用高昂,令不少有意生育的夫婦卻步。
僅3公院提供體外授精治療
育有兩子的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表示,身邊已有兩位朋友有不育問題,由於真的好想要小孩,當看到公立醫院的輪候時間長達數年,便立刻轉到私傢醫院求診,平衡等候時間及費用再決定下一步計劃。
現時三間公營醫院設有試管嬰兒門診或生育評估門診,並提供體外授精治療服務。陳凱欣認為,等候見醫生的時間,最理想是由現時需一年,縮短至半年,“有時候未必真正需要使用到人工授孕,或許是夫婦計劃生育時用錯方法,也不排除是女士子宮或男士生理上有問題,所以必須盡早找出未能正常懷孕的原因。”
她認同施政報告增加名額縮短輪候時間,以及推出每年最多10萬元輔助生育服務稅項扣除額,但認為政府仍可“做多步”,例如因應輔助生育技術進步,政府與醫學界加強溝通,降低收費,或推出公私營合作計劃等,“津貼少少,轉介至私傢醫院”,幫助減輕夫婦的經濟負擔。
今年度政府在醫療衛生的整體開支預算約為1248億元,金額是僅次於勞福范疇。陳凱欣說,輔助生育開支已在有限的資源下擴大,而人工授孕的成功率與婦女年紀有關,長遠而言,年輕人應盡早規劃傢庭發展,政府在“生育、養育、教育”方面建構完整的政策,並非單靠科技手段作為生育支援方案。
大公報記者鐘佩欣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