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龍哥當年為保住公屋單位,努力“識女仔”,最終遇上“龍嫂”,締結良緣。

  “創建宜居,永續共融”,香港房屋協會七十五年來一直堅持這個宗旨建屋惠民,“房協樓”不單是數十萬居民溫暖的傢,屋邨內還有不少溫馨的愛情故事。在房協屋邨長大的名人多不勝數,曾居於觀塘花園大廈的就有立法會議員盧偉國、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傢亮;香港建造學院前院長黃君華則是筲箕灣明華大廈首批住客。大傢都懷念住在屋邨的日子,鄰裡守望相助,有情有義。/大公報記者 餘風(文) 林良堅、餘風、房協、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圖) 許棹傑、餘風(視頻)

  “當年街坊都替我著緊擔心,拼命介紹女孩子給我認識,希望我早日成傢立室,可以幫我保住公屋!”年逾70歲、在觀塘花園大廈住瞭近半世紀的龍哥(杜文龍)笑言,因為要保住公屋單位,無心插柳下結識瞭好老婆黃雁玲(龍嫂),獲得一段好姻緣。當年母親去世後,龍哥接獲房協通知,指當時隻有他與妹妹居住,需調遷往新蒲崗較細小的公屋單位。

  出謀獻策助鄰裡保公屋

  龍哥說,當時十分徬徨,幸有不少熱心街坊出謀獻策,著他早日成傢,夠人數便可保住單位。自言內向又“口密”的龍哥不懂討女孩歡心,如何可以很快找到好姻緣?“當時妹妹好心急,晚晚帶我參加社區瑜伽班,隻為識女仔”。龍哥下課後搭巴士回傢時,邂逅瞭“同學”龍嫂,“我隻是認識她,不是追求,點敢高攀?她是小學老師,我小學都未畢業”。然而良緣天定,兩人由同學變成情侶,1984年結為夫婦。婚後不足一年,兩人生下女兒,繼而“兩年抱三”,又生下一對孖仔。

  當年養育兒女殊不簡單,兩夫婦胼手胝足,日間工作時,子女就交由“社區保姆”(鄰居)照顧。龍嫂說,“當年的鄰居真好,我放工回傢,煮好飯,鄰居才將子女送回,還幫我消毒奶樽,幫孩子沖好涼。”子女日漸長大,這傢人獲調遷往較大的單位。龍哥龍嫂的屋邨亦將重建,他們希望日後能抽中居屋,一傢人繼續過安穩生活。“其實我們退休後,生活過得好充實,這裡(觀塘花園大廈)有好多活動可以參加,日日行程排得滿滿。”龍哥說時嘴邊掛著微笑,再一次緊握妻子的手。由青絲到白頭,兩人依舊緊拖著對方的手,幸福就是如此簡單!

  盧偉國:冷巷是遊樂天地

  那些年花園大廈的住客,還有立法會議員盧偉國。他小學時曾居於土瓜灣唐樓,多夥人擠在板間房內,沒有獨立廚廁,初中時搬到觀塘花園大廈,居住環境明顯大大改善。

  盧偉國形容少年時生活十分有趣,當時牛頭角及觀塘還在發展,娛樂及遊戲設施較少,卻促進瞭睦鄰關系,和隔籬鄰舍的孩子特別投契,“冷巷是小朋友遊樂天地,培育群體生活”。中學至大學階段,盧偉國仍在那裡居住,感覺十分美好,直至另組傢庭後才搬離。

  “一個師奶煮瞭什麼,都會分給隔籬鄰舍。當年不會有獨留兒童在傢這回事,如果父母沒空,就請隔籬師奶代看管子女。”出身於草根傢庭盧偉國說,無論居於唐樓分租小房間,抑或在觀塘花園大廈的單位,街坊鄰裡的關系都十分要好,人人守望相助。

  觀塘花園大廈依山的斜坡和冷巷便是兒童遊樂場,自小喜愛彈奏樂器的他笑言為鄰居帶來不少“噪音”,卻沒收過鄰居投訴,“鄰居會對父母說,小孩子喜歡玩樂器,值得鼓勵!”年少時領悟到的情與義,讓他決心服務社會,“有機會在公屋居住,是一種好體會!”

  陳傢亮:拜年拜到年初十

  當年屋邨的獨特人情味確實令人懷念,兒時同樣居於觀塘花園大廈的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傢亮教授也有深切體會。他說,父親是的士司機,天天黃昏才回傢,父親上班時,母親如要外出,就會把鎖匙交給鄰居,拜托幫忙照顧孩子。那些年,左鄰右裡皆認識,他們一傢偶爾會到鄰居傢裡吃飯,“新年更是熱鬧,由年初一拜年拜到年初十。”

  兒時住在明華大廈的香港建造學院前院長黃君華亦很懷念鄰裡互助的日子,他幾乎認識同層每一戶人,有任何陌生人上樓,鄰居一定知道,大傢守望相助,不用擔心治安問題。“鄰居想借豉油鹽糖,隻需敲敲隔壁大門便可,大傢會你幫我,我幫你。”他在明華大廈居住至80年代初,度過瞭很多快樂時光。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