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原相攝於1953年,本身為黑白相片,並已褪色,因此很多細節均未能清楚看到。\香港歷史博物館;右圖:運用AI科技將殘缺的黑白照片修復及上色、提高相片清晰度,並可填補和呈現相中一些本來難以辨認的細節。\市建局

  【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中環街市活化後重開近兩年,為更真實呈現昔日的魚檔情景,市區重建局委托視覺數碼藝術傢用時數月,首次以AI科技修復一張1953年魚販在攤檔販賣的相片,重現模糊不清的魚販樣貌等細節,並將黑白相還原成清晰的彩色相片,並計劃在攤檔中加設多媒體互動裝置,讓市民可置身昔日的攤檔現場打卡影相。

  有超過80年歷史的中環街市,活化後成為中環熱門打卡點。為保留其建築特色及歷史價值,市建局保育瞭豬肉檔、魚檔、蔬菜檔等不同類型貨品的攤檔,更特意保留地下一個售賣鮮魚的檔口作展覽用途,並修復其早期相片,讓市民從中體驗昔日中環街市的氛圍和文化。

  演算填補魚販樣貌及墻上字句

  魚檔相片攝於1953年,受限當時攝影技術,照片是黑白相,且大多模糊、曝光不良,亦因年代久遠褪色,難以看清細節。視覺及數碼藝術傢黃宏達表示,在此次修復中,AI系統透過深度學習及演算法,除為黑白相上色、提高相片清晰度,並填補上一些原本難以辨認的細節,包括魚販的樣貌、墻壁上的模糊字句等。

  黃宏達說,修復歷時幾個月時間,最難以確定的是魚販樣貌,以及為不同物件上色,“魚販樣貌修復出來究竟是不是貼近原樣、各個物品的顏色是否貼近當時的顏色,這些細節要咨詢過歷史專傢,不斷開會商討決定。”他說,很多細節在修復後不一定準確,如攤檔內木桶的顏色修復成藍色,就要調整回正常認知中的顏色。

  市建局規劃及設計經理古倩珊表示,此次是市建局首次以AI技術修復歷史照片,下一階段將在該魚檔加設多媒體互動裝置,預計在8月慶祝中環街市開放兩周年時同步開放,市民可置身昔日的攤檔現場打卡影相。她又說,未來會在建築方面運用更多BIM等科技,並希望嘗試用ChatGPT做設計等工作。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