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专家强调,对孩子的早期AI教育需以更具体、生动的模式进行,培养其对AI逻辑的了解及正确使用AI的价值观,避免为其带来“AI焦虑”。

  2022年底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后,人工智能(AI)对人们生活及生产方式带来的改变不容忽视,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的能力事不宜迟,AI普及教育已在许多地区提上日程。有学者指出,本港AI普及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并不算晚,但对孩子的早期AI教育需以更具体、生动的模式进行,培养其对AI逻辑的了解及正确使用AI的价值观,避免带来“AI焦虑”。

  在AI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社会对AI接受程度如何?AI或带来更大数字鸿沟的同时,是否也暗藏机遇?社会AI化发展时如何不让弱势群体落后于人?《大公报》采访本港相关领域的学者,探讨在科技浪潮下,普通人应以什么姿态走入AI时代。\大公报记者 赵之齐

  “AI是什么?”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助理教授戴韵对小学生进行AI普及教育时,曾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在纸上画出他们对AI的理解,有小朋友笔下呈现出生活小助手或邪恶大反派,有的孩子认为AI能像人一样思考、通过五官与世界互动,还有孩子将AI等同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数码、电子等泛科技现象。

  对AI认知易夸大或邪恶化

  在戴韵看来,作为“AI原住民”的这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许多AI产品,惟他们对AI的认识仍深受大众传媒及社交网络的影响,容易将其夸大或邪恶化。因此,尽早进行AI推广普及教育是必要且迫切的,尤其2022年底生成式AI出现后,在中小学阶段普及AI的需求在国际范围内已达成共识。

  AI普及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戴韵指出,一方面是提升孩子的AI常识,了解机器学习的过程或AI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短视频App背后的推荐系统等;其次是使用AI解决问题的能力。她补充,可让学生尝试编程,但并非为了提升他们的编程技巧,而是让学生体会与人类思考逻辑大相径庭的编程逻辑── 它非常死板、要一步步规定条件,以此感受“人工智能”其实是“机器智能”。

  此外,亦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AI的价值观,令其了解现有AI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面对方法,如算法歧视问题等,希望学生能有伦理、负责且批判性地使用AI技术。

  不过,戴韵指出,虽然不同阶段的普及教育目标大体一致,但对小学生进行普及教育的发力点与初中生差别很大,教学法非常重要。她说,现时大众传播或把AI刻画成复杂高端的技术,营造“AI只有专业人员才会的”错觉,若一开始就教孩子过于艰深的技能,或令其望而却步。因此,为孩子打下良好的AI“第一印象”非常重要,“AI如果教不好,就会变成很难的东西,让学生产生AI焦虑”。

  她指出,一般认为初中低年级是学生学习思维变化的分水岭──中四以上的学生抽象逻辑能力已经较强,但小学生需要更具象、简化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游戏或动手操作进行适合他们年龄段、也较为有趣的教学。例如,她便曾用游戏和简单计算的方法,教导学生推荐系统的运转逻辑。

  至于本港AI教育现状,戴韵认为,现时香港AI普及教育以初中为主,主要由两个途径推进: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赛马会合作推行的AI课程项目,提供课程、师资培训及专家讲座;还有教育局在2023年时推出的“初中人工智能课程单元”增润课程,建议学校安排10至14小时教授人工智能课程。她续说,在高中阶段,AI相关教育或会变得更专业,更多与编程结合;至于小学及幼稚园,主要是大学机构跟零星的学校在合作尝试。

  小学已推行计算编程教育

  在戴韵看来,目前香港整体的AI普及教育并不落后,老师们的AI普及意识准备不差。教育局已于2017年起在小学及初中阶段推行计算思维编程教育,她相信这可成为未来AI教育推动的基础。

  现在的小学生,十年后要面临的就业环境是什么样的?戴韵表示,“社会的转型可能是会由技术推动的”,因此建议家长及学生要有意识上的改变,指未来社会对单一型人才的需求或下降,即便是医学金融法律等传统行业未来也会出现迭代及与AI科技的整合,“你能不能成为驾驭这个技术的人?用技术为自己原本的专业加成?可能就会决定你的个人竞争力。”

  除此之外,大学的STEM专业常面临性别不平衡的困境,她亦说道,有研究发现这与孩子起初接触到学科的第一观感有关,且社会刻板印象也可能令长辈习惯将更多STEM资源匹配给男孩子,导致过往STEM学科高度性别化。她提醒,未来许多行业都会有AI加入,如果女性一直被排除在外,或会是很严重的问题。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