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國民黨宣佈瞭黨務組織改革方案。這項“大選”敗選的“檢討”工作,來得有點遲,但力道有點猛。

黨主席朱立倫稱,這次組織變革“主要是強化青年世代”,國民黨要不斷改革,讓更多年輕世代能接受、加入、支持國民黨。按照國民黨特色的“單線程”腦回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要討好新世代,就得獻祭老一代。國民黨最大最強的“黃復興黨部”,由此成瞭“刀刃向內”的犧牲品——這個已有68年歷史的特種黨部,一下降級為三級黨務組織“退伍軍人部”,各地“黃復興黨部”也將化整為零,分別歸並到縣市黨部之下。

圖源:臺媒

要理解國民黨這一刀的力度,需要先瞭解一下“黃復興黨部”的特殊性。這個成立於1956年的“退除役人員”黨部,成員包括退役軍人及其眷屬,以“黃復興”作為代號,寓意是“炎黃子孫,復興中華”,縣市黨部則以“黃國*黨部”命名,比如臺北的“黃國梁黨部”、新北的“黃國定黨部”、臺南的“黃國平黨部”、高雄的“黃國雄黨部”……作為國民黨僅存的特種黨部,“黃復興黨部”不僅有特殊的名稱,更有特殊的能量。

“黃復興黨部”鼎盛時期黨員人數超過20萬人,有21個縣市黨部、200個區黨部和8073個小組。即使在國民黨積貧積弱的當下,“黃復興黨部”仍有8.3萬名黨員,占黨員總數的1/4。更為關鍵的是,相比其他一盤散沙的縣市黨部,“黃復興”從上到下編制完備、紀律嚴明,擁有極強的凝聚力和動員能量,被譽為國民黨的“鐵衛部隊”,向來有“得黃復興者得國民黨”之稱。

圖源:臺媒

不過,“黃復興黨部”超強的實力和號召力,也引發瞭“黨內有黨”的爭議。在有心人士的引導下,國民黨每次敗選,“黃復興”的存廢去留都會成為固定的檢討命題,不過每次都不瞭瞭之,因為不論是黨內選舉或藍綠對決,想選的人都得罪不起也離不開這支“鐵票部隊”。

但這一次,朱立倫成瞭真正揮刀的那一個。臺面上的理由,是被凍結黨產的國民黨陷入財政危機,目前每個月用在黨務運作上的隻有3000萬新臺幣,而“黃復興黨部”就需要花500萬。而將“黃復興”化整為零,“可以提高效率”“吸引新世代支持”,“讓國民黨走向現代化”。這種神邏輯,好比一個經營困難的企業要節省成本,結果直接把主業砍掉,理由是主業花錢的地方最多!其實國民黨內都很清楚,“黃復興”一直都是花錢最少、幹活最多的黨部,大多數都是“為愛發電”、義務幹活的退休軍職人員,因為有領“月退”根本不能領黨內薪水,所謂的開支最多無非是執行的活動太多。

圖源:臺媒

事實上,對於這次黨務改革的真正動機,已有國民黨民代說瞭“大實話”——“黃復興黨部”的存廢問題討論已久,“多數觀點”都認為國民黨不該“黨中有黨”,也不該被“過於強烈的意識形態綁架”。

那麼,“黃復興黨部”又有哪些“過於強烈的意識形態”呢?

答案並不難找。因為作為深藍代言人,“黃復興黨部”向來不掩飾其政治主張。比如當年李登輝搞“臺獨”,“黃復興”帶頭提案並促成國民黨開除其黨籍;比如在黨內提出的“‘中國國民黨’絕對不能改為‘臺灣國民黨’”、“‘臺灣獨立’絕對不能成為中國國民黨主張的選項”等政策性提案;2000年後執掌“黃復興黨部”八年之久的“反獨大將”王文燮,公開表態“臺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事實,兩岸的人民都是中華民族,都是中國人,遲早會統一”……說白瞭,“黃復興黨部”代表的不過是藍營的傳統價值觀,即堅持“一個中國”,堅決反對“臺獨”,“堅持做一個挺直脊梁骨、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圖源:臺媒

但被綠營用所謂“主流民意”圈禁的國民黨,主動陷入“自證愛臺灣”的死循環,一路“拿香跟拜”、“主動拆傢”,幾乎把一切有價值的資產寫進“負債表”,什麼票都想要,結果什麼票都丟瞭。

不客氣地說,國民黨裁撤“黃復興黨部”,是把自己僅剩的“脊梁骨”也敲斷瞭。

圖源:臺媒

就像張亞中感嘆的那樣,“黃復興”的存在象征著國民黨的中國魂、民族魂依舊存在,“黃復興”的裁撤意味著什麼,當然就清楚瞭。這是一個路線的抉擇,而不隻是一個黨部的裁撤,當國民黨黨中央鐵瞭心奉行“親美遠陸”路線時,便已經沒有“黃復興”存在的意義,“這是一個時代的逝去”。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