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3年10月開始,一支名為“科目三”的魔性舞蹈突然在網絡爆火,傳播力度更是以指數級增長。到目前,“科目三”的社交媒體相關話題播放量已超過600億次。誰能想象這支源自廣西民間的搖擺風潮,不僅席卷國內,更是“火出瞭圈”。放眼海峽兩岸,“科目三”更是在臺灣地區也開啟瞭傳播,吸引民眾爭相模仿。然而,面對這套來自中國大陸的草根舞蹈,臺灣地區某些“有心人士”卻批評這是“認知作戰”,“科目三”舞蹈為何會引起爭議?

1

扭胯、崴腳、搖花手,這麼幾個簡單的動作就讓這首“科目三”神曲紅遍各地,就連臺灣島內知名火紅的觀光寧夏夜市對外行銷活動時,也選擇舉辦“科目三”舞蹈競賽作為代言曲目,炒熱現場氣氛。寧夏夜市理事長林定偉表示,寧夏夜市這次活動的主題是“舞動國際 飄香世界”,因此在設計活動時便希望能與國際接軌,與世界接軌,所以選擇目前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已經有460億次觀看量的“科目三”來做為比賽主題。比賽過程中,參賽者創意無限,將源自廣西的舞蹈融入寶島自己的文化和特色。

寧夏夜市理事長 林定偉:

“第一天報名不到兩個小時,本來隻要20組,結果破瞭40、50組。感謝很多的支持者,三代一起來,有爺爺奶奶來,有爸爸媽媽來。那一天最小的參賽者隻有4歲,他說生病但是努力要把這個舞跳好,一個4歲小孩子都可以為理想付諸行動,你覺得這個舞蹈不好嗎?這個活動不好嗎?當舞蹈通過媒體傳送到全世界,我相信它們是獨一無二的。

寧夏夜市的活動的確達到瞭宣傳的效果,不過也出現瞭不少不一樣的聲音,臺灣當局礙於狹隘的視野,批評這樣的流行文化是所謂的“舞統臺灣”,認為一支網路魔性舞蹈的流行,就能有所謂洗腦“舞統”的效果。

國民黨副主席 連勝文:

“把這種流行文化舞蹈當作‘統戰’,對於臺灣的‘執政’者來講,是為瞭選舉,為瞭維護所謂的‘正當性’,為瞭召喚選民,他必須要有一個名目。

過去寶島的歌曲和戲劇也曾經火紅於中國大陸,從鄧麗君傳唱兩岸三地的《甜蜜蜜》、《我隻在乎你》,到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最後一夜》等膾炙人口的歌曲。2001年,臺灣偶像劇《流星花園》播出,當時甚至有人戲稱連百貨公司的櫃姐都不見人影,隻為瘋看偶像劇的播出。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互動,不止在流行文化上,民間更成瞭交流最直接的場域。

連擔任過國民黨主席的洪秀柱都和網紅跳起這段“科目三”,別小看已經76歲的洪秀柱,絲滑的舞步和自然擺動的搖花手,短短幾秒的舞蹈有模有樣,一點都不輸給年輕人。

前國民黨主席 洪秀柱:

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是不能忘的,希望帶更多臺灣的年輕人到大陸來看看,知道今天中國大陸的進步是何等令人驚艷,不要隻在臺灣,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更希望臺灣的年輕人能夠有機會來大陸就學,能夠實習,能夠到各個行業裡面去看看,將來能夠在這塊土地上創業。一切的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

2

流行文化在年輕人之間頻繁交流,通過更多的平臺,因為語言和文化的認同也使得兩岸年輕人的互動更容易產生共鳴。目前擔任國民黨副主席的連勝文也表示,短視頻文化的流行其實還是取決於內容。好的內容會一傳十,十傳百。在行銷領域中,近年最大的挑戰就是“註意力破碎化”。每天數千則廣告訊息,要抓住受眾8秒的平均註意力時間。真正好的內容才有辦法達到傳播效果。

其實,民間文化的兩岸交流早已通過各種方式互相傳播,年輕一代的購物和娛樂習慣都讓兩岸文化早已沒有海峽鴻溝。這背後代表的當然不是臺灣“執政”者所謂的“舞統”或“認知作戰”這麼粗暴的說法。兩岸關系的柳暗花明,或許蘊藏在下一代。

在臺灣,從3歲的小孩到80歲的老奶奶都興起一股學跳“科目三”的風潮。甚至穿著時髦瑜珈服的年輕辣妹都覺得這不斷重復動作的舞蹈流行易學又具有感染力。花錢到舞蹈教室跟風學習,到底“科目三”有什麼洗腦的魔力?

不止臺灣地區民眾風行“科目三”,這個簡單易學的廣西舞蹈早就在世界各個不同國傢、不同種族、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地方掀起熱潮。大傢最流行的共同語言就是齊跳“科目三”,並且上傳短視頻平臺。“科目三”甚至還登上瞭專業舞臺,在上海舉行的世界體育舞蹈大獎賽總決賽上,獲得多屆世界冠軍的喬安娜就帶頭跳。另外俄羅斯皇傢芭蕾舞團、英國芭蕾舞團也先後在表演中大跳“科目三”。全球人士爭相跳起“科目三”,其實可以從它的舞蹈動作來拆解,正符合瞭現代人快時尚的流行文化。

舞蹈教室 阿寶老師:

“為什麼它可以爆紅,其實有很大原因是因為它非常好跟,基本上隻要有一點點舞蹈底子,馬上就可以跟上。”

簡單易學,再搭配上充滿魔性的洗腦神曲,都讓“科目三”一炮而紅。但套句流行的話來說,“科目三”突破瞭淺層流行的局限性,進而融合各地的自有文化,發展出不同地區特色的“科目三”獨特舞步,這也是專業舞蹈老師最肯定“科目三”的地方。

舞蹈教室負責人 蔡逸帆:

“其實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每個城市他們有研發自己的‘科目三’,基本隻要腳左右擺動,手可以隨便發揮,也是發揮創意的一種方式。”

短視頻文化,就像所有的流行用語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風潮出現,前仆後繼不斷百花齊放。而它之所以能夠達到雅俗共賞,甚至不分年齡,打破語言隔閡,最主要便是文化的內涵。文化是禁也禁不瞭,擋也擋不住的,有人住的地方就有文化。它更擁有無遠弗界的感染力。長期研究網路大數據的銘傳大學教授杜聖聰表示,短視頻文化在年輕世代的影響力折射出來的就是它的快速和輕薄短小。

銘傳大學教授 杜聖聰:

“節奏快速,輕薄短小,感官性刺激一定很強。因社交媒體平臺而起的短視頻文化在臺灣地區方興未艾。”

3

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兩岸同文同種,同風同俗。兩岸同胞特別是青年人有一樣的美食愛好,一樣的文化品味,在流行文化和生活方式上互為影響,再正常不過。而拒絕這樣的交流根本就是“反中”反到反智。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更提到,在島內KTV前十大熱門歌曲有很多中國大陸歌曲,而這顯現的就是青年文化的情感共鳴。

中國國臺辦發言人 朱鳳蓮:

“得益於網路社交平臺發展,現在兩岸同胞確實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溝通,可以更多元更廣泛地交流。大傢就會發現,兩岸同胞其實都一樣地敢想敢拼,一樣地有追求有夢想。”

銘傳大學教授 杜聖聰:

“常規型的文化交流不要給它加上很多‘鐐銬’,這大概可以反映出背後始作俑者的心虛瞭。文化的交流一定是有來有往。

4

兩岸要能走向長治久安,最重要的是彼此更加的瞭解和融合。唯有理解才能阻止錯誤判斷,唯有溝通才能促成和平共榮。現在島內的年輕世代通過社群媒體,終於能夠對中國文化有更多的認識與理解。因此就連各政黨也嗅到它的影響力。相較於民進黨,國民黨更能正確認知社群平臺的影響力,利用年輕人的語言跟年輕人溝通。

臺北市議員 詹為元:

“國民黨當然也希望通過新興平臺,把我們認為正確的價值跟理念傳遞給臺灣民眾。”

從“科目三”到短視頻文化,這些一則又一則15秒或是60秒的短視頻代表的是更深更廣的年輕世代的溝通方式。要掌握的應該是如何與新世代對話,通過他們的語言與他們交流,通過彼此的認同進而更豐富文化的多元性。現今“人人都是創作者”的時代,大眾文化的審美和模仿性都是被友好對待的。

今年1月,臺灣網媒盤點瞭《2023年度十大跟風社交網絡時事梗》,有多個都是來自大陸的網絡熱梗,其中,“科目三”位居第三,成為兩岸民眾共同的生活調味劑。男女老少伴隨節奏鮮明的音樂,搖花手、扭腰、擺胯,無論有沒有舞蹈基礎,都可以暢舞一曲。“科目三”之所以能夠跨越疆界,跨越年齡,正好說明瞭草根文化的生命力與感染力,不應被當做洪水猛獸,更不應該當做“認知作戰”。文化交流,包括兩岸之間需要彼此欣賞,互相成就。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