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沉寂已久的刀郎,近日以一首《羅剎海市》席卷社交網絡。\資料圖片

  沉寂已久的刀郎,近日以一首《羅剎海市》席卷社交網絡。據瞭解,《羅剎海市》連續霸占瞭QQ音樂新歌榜、熱歌榜、流行指數榜等一系列榜單榜首,數十萬人同時在線收聽,抖音話題累計播放量超過80億。這首2023年下半年最火的“神曲”,又讓歌迷們回憶起刀郎此前在大街小巷裡循環播放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當年刀郎的走紅,他的歌曲曾被批庸俗,是被主流音樂圈排斥的“下裡巴人”;如今刀郎的再次爆火,他成為被大眾聆聽、剖析、討論的對象,這首取材自中國古典文學的歌曲也引發網友對網絡“洗腦神曲”的討論和審視。\大公報記者 曾 萍

  正方觀點

  啟發思考

  滿足精神需求

  觀點 1

  追求純粹 娛樂減壓

  南寧白領李小姐:

  •有些“洗腦神曲”還蠻好聽的,內容也簡單輕松,它追求的是純粹的娛樂和減壓,就我個人而言,我感覺不少“神曲”其實很適合我們上班族,下班瞭之後躺在沙發上聽聽,放松心情。

  網友怕羞的影子:

  •既然是神曲,就應該是“神來之曲”,在博得大傢一笑的同時,也能讓人感到輕松愉悅。

  南寧市民黃先生:

  •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這些簡單的“洗腦神曲”可以放松身心,為在緊張工作之餘的人們減壓,這就夠瞭。隻要內容對社會無害,不妨聽之任之,畢竟我們這個社會需要陽春白雪,也需要下裡巴人。

  觀點 2

  短小精悍 適應傳播

  音樂愛好者小鐘:

  •“洗腦神曲”的內容往往簡單、重復,這和短視頻的傳播方式很相似,現在每個人空閒時都會刷刷短視頻,哪首歌火瞭一天就會不斷重復刷同樣的BGM,所以用戶就很容易被“洗腦”。

  南寧白領楊先生:

  •很多音樂撇開副歌部分也有點平平無奇,然而配上短視頻,它更像是節奏明快的“場景音樂”,說實話我也有很多歌是在刷短視頻的過程中被“種草”,然後再去關註歌曲,所以“洗腦神曲”不過是適應瞭社交網絡媒體的傳播,而被更多人知道。

  廣西大學生吳同學:

  •對於我們這些被稱為“數字原住民”的“Z世代”而言,很多“洗腦神曲”隻不過是我們網絡社交的一部分,因為“神曲”通常內容簡短且容易被覆製,傳播速度很快,很適合我們在網絡上“造梗”和追逐潮流,其實也是如今的網絡生態為“神曲”傳播提供瞭土壤。

  觀點 3

  大眾審美 音樂多元

  廣西越人合唱團藝術總監藍壯青:

  •“洗腦神曲”是根據大眾的審美標準應運而生的,所以它不會流行很久,又被新的取代,因為它們隻是瞬間創作的符合當下某個群體審美的曲子,這是音樂大眾化的必然結果,你可以喜歡這些“神曲”,我也可以不喜歡,藝術沒有統一的審美標準。

  資深音樂愛好者陸春雄:

  •音樂就像“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不存在絕對的好與壞。“洗腦神曲”能走紅,我覺得是大傢壓力太大,需要這種能解壓的音樂宣泄情緒,我們不需要定義它的好壞,也應該允許存在不同的音樂審美。

  南寧市民譚小姐:

  •我覺得藝術本身就是雅俗共賞的,有人覺得好,“神曲”就有其市場和價值,音樂也應該允許百花齊放,百傢爭鳴,娛樂和減壓也是音樂的魅力,喜歡的就去聽,不喜歡的就遠離,“神曲”能一直存在,就表示瞭“存在即合理”。

  反方觀點

  真情流露

  才能引起共鳴

  觀點 1

  缺乏營養 容易誤導

  企業策劃董小姐:

  •大多數網絡上流傳的“神曲”不僅曲調感覺有點俗氣,而且歌詞內容也沒深度、沒營養,很難引起我的情感共鳴。而且部分低俗的“神曲”在兒童中流傳甚廣,對於沒有分辨是非能力的兒童而言,很容易誤導他們的價值觀。

  臺灣自媒體人夏允浩:

  •臺灣流行音樂曾經在華語音樂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無論是羅大佑還是周傑倫,他們創作的流行音樂激勵瞭不同時代的聽眾,但是現在的“洗腦神曲”雖然輕松,但是卻沒有情感內容,所以也隻是“曇花一現”的音樂作品,而不能稱之為“流行音樂”。

  網友晚舟獨橫:

  •現在很多“神曲”內容很空洞,什麼“我要給你生個小孩”之類的,讓人匪夷所思的歌詞,不具備歌曲本身的審美價值,也無法引起人們深度的情感共鳴。我覺得時代需要的是鼓舞人心、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而不是這種聽瞭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所謂“神曲”。

  觀點 2

  無處不在 審美疲勞

  年輕寶媽唐小姐:

  •從“挖呀挖呀挖”到“恐龍抗狼”,連幼兒園裡話都說不完整的孩子都能唱上幾句,因為這些“神曲”真的無處不在,無論是在網絡上,還是在生活中,每個播放音樂的角落似乎都能聽到這些當下最火的“神曲”給你“洗腦”,這種“病毒式”傳播真的很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

  南寧市民小南:

  •隻要某一首歌走紅,打開手機、抖音全部都在給你推送,無論你是否喜歡。而這些音樂會分散你的註意力,讓你精神難以集中處理其他事情,如果你不想被這些“神曲”洗腦,那麼你要耗費大量精力用於屏蔽你不想聽到的音樂聲。

  網友Anna:

  •現在社交網絡平臺對“神曲”“病毒式”傳播和不斷重復的洗腦,讓我感覺很厭煩。其實音樂的審美本身沒有高低之分,但是如今各種“洗腦神曲”無孔不入地傳播,讓人被迫洗腦,就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進而有種“不厭其煩”的感覺。

  觀點 3

  晉身經典 時間考驗

  網友斷腸仙草:

  •網上流行的“洗腦神曲”就好像割不完的韭菜,一茬又一茬,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制作周期短、換湯不換藥的旋律、毫無營養的歌詞。這些“口水歌”註定會火,卻往往壽命極短,難以成為華語音樂的“經典”。

  網友指尖上的沙:

  •現在的“洗腦神曲”是“制作”出來,而不是“創作”出來的,無深度、無底蘊是它們的通病。就像當年曾經風靡一時的《老鼠愛大米》、《兩隻蝴蝶》這些歌曲,如今幾乎無人傳唱,就是因為它們既沒有歌曲的審美價值,也無法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因此很難有生命力。聽瞭“神曲”,再看黃霑、方文山的歌詞作品,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

  音樂愛好者劉先生:

  •好的音樂必然關乎情感,它讓人感動。而“洗腦神曲”的訴求無關“感動”,而是“重復”,也就是流量。這樣的“洗腦神曲”,詞作者、曲作者是誰並不重要,甚至演唱者也不再重要,它是純商業的“流水線商品”,或者是純工業的,缺乏“人”的維度,所以這也就解釋瞭,為什麼“神曲”一波接一波,但是人們總是聽瞭新的就忘瞭舊的。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