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佈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總量適度,節奏平穩,搞好跨周期調節。專傢認為,這總體凸顯出貨幣金融工作穩節奏、穩預期、穩物價的政策要求。

  《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沒有出現通縮。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條件合理適度,居民預期穩定,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我國一方面紮實做好疫情防控下的保就業、保主體、保民生工作,穩住社會生產力,確保經濟循環基本暢通;另一方面貨幣政策保持穩健,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為物價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1%,漲幅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環比下降0.5%,同比下降3.6%。有市場人士擔憂,這是否表明我國經濟活動偏冷,可能陷入通縮?

  《報告》指出,通縮主要指價格持續負增長,貨幣供應量也有下降趨勢,且通常伴隨經濟衰退。我國物價仍在溫和上漲,特別是核心CPI同比穩定在0.7%左右,M_2和社融增長相對較快,經濟運行持續好轉,不符合通縮的特征。

  對於物價漲幅階段性回落的原因,《報告》指出,主要與供需恢復時間差和基數效應有關。實體經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本身有個過程,加之新冠疫情的“傷痕效應”尚未消退,居民超額儲蓄向消費的轉化受收入分配分化、收入預期不穩等制約。近期居民出現提前還貸現象,也一定程度影響當期消費。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表示,《報告》首次提出“關註物價走勢邊際變化,引導穩定社會預期”,說明央行更加重視當前物價問題。當前物價表現為基數拖累下的結構性下行而非全面下行,今後的物價下行不具備持續性。

  “CPI下行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應客觀看待。”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傢溫彬認為,一是高基數效應。烏克蘭危機導致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在去年同期短時間內大幅上漲,高基數效應使得近期能源、糧食分項持續拖累CPI水平。二是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非對稱性復蘇。中國作為制造大國,新冠疫情後生產端的恢復要快於需求,表現為產出的增長領先於價格上行。近期,CPI分項中與線下活動有關的分項上漲明顯,預示著總需求,尤其是服務業需求開始復蘇。三是核心CPI保持穩定。核心CPI是剔除瞭易受氣候和季節因素影響較大成分後的消費價格,更能反映長期穩定的消費需求變化。4月核心CPI同比上漲0.7%,環比由持平轉為上漲0.1%,表明需求已有改善。四是政策傳導需要過程。數據顯示,去年的支持性工具已逐步在今年一季度形成實物工作量,預計後續將進一步提升居民部門的收入和消費。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曾多次出現CPI階段性下行現象,均未明顯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總體走勢。總的看,若經濟保持正常增長態勢,CPI階段性回落的影響不宜誇大。隨著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市場機制發揮充分作用,經濟內生動力增強,供需缺口有望趨於彌合,下半年CPI中樞可能溫和抬升。

  《報告》顯示,下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總量適度、節奏平穩,提升支持實體經濟的質效,加強與財政政策等協調配合,形成擴大需求的合力,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經濟日報記者 姚進)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