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水稻田已經10多年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瞭。”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江蘇鎮江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研究員趙亞夫指著剛下地不久的秧苗向大傢介紹。臨近小滿時節,走進戴莊的白沙越光有機水稻種植基地,蟲鳴蛙聲不絕於耳。

  戴莊歡迎昆蟲等小動物來此“安傢”。據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此前調查,村裡有機稻田夏季發現動物10綱31目130種,比鄰村稻田高出6倍多。近年來,還發現瞭野生娃娃魚和獼猴兩種國傢二級保護動物群落。

  在農技專傢看來,水稻田是一個濕地生態系統,繁多的物種形成穩定的食物鏈,有益於抑制病蟲害的發生。戴莊引進螳螂卵塊、青蛙,替代農藥進行滅蟲;引進水花生甲蟲,控制水花生雜草蔓延;培育句容土蜜蜂,為果蔬授粉……“對地處丘陵地帶、水網密集的村落來說,一些水生動植物及微生物能有效改善水質和土壤。”趙亞夫說。

  戴莊農田裡發現的部分害蟲天敵。受訪者供圖

  培育農田裡的生物多樣性——這正是戴莊探索生態農業的生動寫照。但是,不用農藥和化肥,能否保障糧食產量和效益,端牢飯碗?

  當地農業部門提供的一串數字揭開謎底——戴莊化肥年施用量從17年前的畝均160斤逐步降至零,糧食畝產量穩步增至1000斤以上,畝均收益由1500元提高至6000元左右。

  這樣的成績,讓趙亞夫和常年奔走在田間地頭的鎮江市農科院的專傢們更加深信:不能再重走以嚴重破壞自然稟賦為代價,依賴農藥化肥高投入、高消耗轉換高產量的老路,要因地制宜蹚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農業新路。

  戴莊白沙越光有機水稻種植基地航拍照片。受訪者供圖

  十幾年來,在農業部門、農技人員和農戶的共同探索下,形成瞭戴莊生態農業發展的幾件“法寶”。

  第一件“法寶”是引進培育有機品種。最初,村裡引進生長期短、病蟲害輕、需肥量少的“越光”稻新品種,並試種成功。戴莊還引進30多種適應當地生態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品種和新物種,如鮮食玉米、高粱、土種蜜蜂、梅山豬、蘇禽雞……

  戴莊村民將野生娃娃魚送至野生動物保護站。受訪者供圖

  第二件“法寶”是采用循環種養模式。農戶彭玉洪農場裡循環種養的小景觀引人入勝:把米釀成米酒,餘下的酒糟做成黑豬飼料,黑豬糞便堆肥給桃樹,散養雞鴨穿梭在樹蔭下,啄食墜落的果實,雞糞、鴨糞同樣化作肥料……在戴莊,全村10.35平方公裡范圍實行農林結合、農牧結合,稻-草-畜禽、果-草-畜禽輪間作,呈現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規劃的生態農業大景觀。

  據鎮江市農科院研究員芮東明測算,得益於循環種養,戴莊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從過去的1%左右,提升到平均2%。

  第三件“法寶”是創建運營有機農業合作社。在長三角不少大型商超,原產自戴莊的有機稻米、蔬菜、米酒等農副產品,受到消費者青睞。戴莊村黨委書記、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偉超說,合作社把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創建瞭區域品牌,拓寬瞭銷售渠道,幫農戶端牢“生態飯碗”。

  合作社成立以來,戴莊村集體收入從負債80萬元逐步提高到年收入400多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2000萬元。

  戴莊的稻田,目前已完成插秧。新華社記者劉宇軒 攝

  據統計,戴莊村年人均純收入從2003年的不足3000元躍升至2022年的4萬元。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專業務農戶,絕大多數年可支配收入已達12萬到15萬元,與當地城鎮一般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相近。

  記者:劉宇軒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