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癥一直是人們高度關註的問題,此前已經有多項研究證明感染新冠病毒會導致所謂的“長期新冠”癥狀,但奧密克戎與“長期新冠”的關聯尚無數據證實。

近日,國際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首個關於奧密克戎後遺癥的研究,這也是全球發表的首個同類別的經同行評審的研究。

什麼是“長期新冠”?

“長期新冠”(Long Covid)又被稱為“新冠後綜合征”,或是“新冠後遺癥”。

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20年5月,由倫敦大學學院教授Elisa Perego在社交媒體上提出;而世界衛生組織在2021年10月確定瞭其臨床病例定義:“在染疫後3個月內至少出現一種癥狀,持續至少2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的情況 ”。

奧密克戎產生的長期癥狀風險較低

這項研究來自倫敦國王學院,他們追蹤瞭5.6萬名英國的奧密克戎感染者。研究發現,與德爾塔變異株相比,感染奧密克戎後發生“長期新冠”的幾率要低20%至50%。

具體來看,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的奧密克戎高峰期感染的56003人中,有4.5%的人報告瞭“長期新冠”癥狀;相比之下,在2021年6月至11月期間的德爾塔感染浪潮期間,參與研究的41361人中,有10.8%的人報告瞭“長期新冠”癥狀。也就是說,與以前的新冠病毒株相比,奧密克戎導致“長期新冠”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不過,研究者強調,盡管感染奧密克戎產生的長期癥狀風險較低,但僅適用於接種瞭疫苗的人,接種兩劑疫苗或三劑疫苗的人導致的“長期新冠”風險沒有統計學差異。“我們沒有足夠的數據來評估未接種疫苗的人產生長期新冠的情況,也沒有估計奧密克戎對兒童的長期影響。”

最常見的癥狀為極度疲憊

在新冠病毒的檢測上,不少“長期新冠”的患者已經是陰性,也不具備傳染性,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人患有“長期新冠”呢?具體表現為哪些癥狀?

根據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等學者的研究,在其觀察的4萬多名患者中,有80%的患者在確診4周後至少患有一種後遺癥。其中,最為常見的五種後遺癥分為極度疲憊(58%)、頭痛(44%)、註意力障礙(27%)、脫發(25%)與呼吸障礙(24%)。

而根據“患者主導的研究合作組織”發佈的報告,在其觀察的3762名患者中(為2021年前感染),隻有6.8%的患者在4周內康復,而其餘93.2%的患者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後遺癥。

這些後遺癥可以大致分為10大類,共203種癥狀。

這10大類分別為系統性感知、生殖系統,泌尿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免疫系統、五官與大腦、肺部、消化系統、皮膚和神經系統。

其中,系統性感知上的癥狀最常見,除瞭疲勞外,也包括勞累後的身體不適、發燒、多汗、低溫等癥狀。

而除瞭上述提到的癥狀外,發生頻率超過50%的後遺癥還包括胸悶、心悸、心率過快、胸部灼熱、肌肉疼痛、關節疼痛、腹瀉、食欲不振、呼吸困難、咽喉痛、腦霧(即大腦難以形成清晰思維和記憶的現象)、註意力不集中、難以思考等癥狀。

性別、年齡等因素影響“長期新冠”

研究者也發現,性別、年齡、身體情況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響“長期新冠”的持續時間與發生概率。

根據倫敦國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發佈的報告,在其觀察的4182名患者中,13.3%的患者癥狀持續時間超過28天,其中,“長期新冠”與年齡顯著相關。

整體而言,年齡越大,出現“長期新冠”的概率越高。年齡在18至49歲出現“長期新冠”的概率為9.9%,而當年齡大於70歲時,概率提升至21.9%。

在性別上,中年女性出現“長期新冠”的概率較大。40至50歲的女性出現“長期新冠”的概率大約是同年齡段男性的2倍;50至60歲女性出現“長期新冠”的概率也比同年齡段男性高出1.38%。

接種疫苗能降低“長期新冠”概率

目前而言,接種疫苗依舊是較為有效的緩解方法,但必須完全接種。

根據英國健康安全局發佈的報告, 若隻接種瞭一劑疫苗,其效果有限,出現“長期新冠”的概率與未接種疫苗的患者相同;但完全接種疫苗(接種2劑)的患者出現“長期新冠”的可能性降低瞭一半,相關癥狀出現的概率都有所降低,其中掉發、眩暈、呼吸急促改善的情況最好。

同時,確診後接種疫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緩解“長期新冠”的癥狀。有研究表明,在對24萬名患者進行病史回顧性分析後發現,未接種疫苗的患者在初次感染後4周內接種瞭第一針,相比於沒有接種的感染者,他們出現“長期新冠”的可能性降低瞭4到6倍。

編輯 | Jessie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