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馬建華 教授

2023 年 11 ⽉ 22 ~ 25 日,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二十五次全國學術會議召開,會上來自南京市第一醫院的馬建華教授針對《改善微循環與糖尿病神經病變》進行瞭精彩分享,現將相關內容整理如下。

1

定義與分類

(1)定義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情況下, 糖尿病患者出現周圍神經功能障礙, 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復雜, 臨床表現多樣化,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並發癥之一。

(2)分類

包含脊神經、顱神經及植物神經病變, 其中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DSPN)是最常見的類型,約占 75%。

2

流行病學及發病機制

(1)流行病學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 1 型和 2 型糖尿病最為常見的慢性並發癥,約 50% 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會發生 DSPN。

(2)發病機制

尚不明確,主要與高血糖、脂代謝紊亂以及胰島素信號通路異常所導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相關。外周和中樞神經元的改變是糖尿病神經病理性疼痛重要的發病機制。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 [1]

3

針對神經病變發病機制的治療

針對發病機制治療包括抗氧化應激、改善微循環、改善代謝紊亂、營養神經及神經修復等治療,周圍神經血流減少是導致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微循環治療是重要環節。

通過擴張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和微循環,提高神經細胞的血氧供應,可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臨床癥狀。

常用藥物有:

(1)前列腺素及前列腺類似物制劑(如前列腺素 E1,貝前列素鈉),己酮可可堿等;

(2)胰激肽原酶

具有改善運動或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

在改善 DPN 癥狀、體征,以及神經傳導速度方面與前列腺素 E1 脂微球載體制劑相似,優於對照組。

推薦用法:胰激肽原酶每日 40 U,肌肉註射,連續 10 d,然後隔天肌內註射一次,連續 20d 作為一個療程。

4

胰激肽原酶的相關研究

(1)動物實驗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內分泌科進行瞭一項動物實驗 [2],通過給 1 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腹腔註射胰激肽原酶(PKK),觀察其對小鼠周圍神經病變的保護作用。

野生型正常對照組小鼠每周接受生理鹽水註射(WT 組,n = 12)、糖尿病對照組每日接受生理鹽水註射(NS 組,n = 6)、糖尿病治療組每日接受 PKK 治療(PKK 組,n = 6)。

結果發現,PKK 對糖尿病小鼠的周圍神經病變有顯著的的保護作用。

(2)臨床研究

南京市第一醫院的一項研究 [3],將 2012 年 2 月至 2013 年 8 月在內分泌可就診的 104 例 2 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為三組。

患者基線特征 [3]

A 組:胰激肽原酶(怡開®)40 u 肌註,日 1 次 ×10 天,改隔日 1 次 ×20 天;

B 組:酯化前列腺素 E1(凱時®)20 μg 加生理鹽水 250 mL 靜脈輸液,每日 1 次,連續治療 10 ~ 14 天;

C 組:單純降糖治療。

結果發現,經過降糖治療後,空腹血糖及餐後 2 小時血糖明顯改善。

血糖控制治療後高血糖的改善 [3]

A 組、B 組和 C 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分別降低 30.6%、25.6% 和 32%;

A 組、B 組和 C 患者的餐後血糖(PBG)也分別減少瞭 43.3%、39% 和 48.9%;

經降糖治療後,組間 FBG 和 PBG 均無顯著差異。

比較治療前後密歇根神經病變篩查表評分以及神經傳導速度,評價患者的肢體疼痛、麻木、感覺減退及膝腱、跟腱神經反射情況。

MNSI 評分改善情況 [3]

三組患者治療後的 MNSI 問卷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

三組患者治療後的下肢體檢評分也較治療前顯著降低;

A、B 兩組患者 MNSI 評分和體格檢查評分相比無顯著差異。

說明兩組均取得瞭較好的治療效果且效果相當,從患者經濟性角度考慮,註射用胰激肽原酶日治療費用更低(僅為 PGE1 的 18.9%)。

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情況 [3]

專傢信息

馬建華教授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南京市糖尿病防中心主任

二級主任醫師 教授 博士生、博士後導師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內分泌專委會 主委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常委

江蘇省醫學會內分泌分會侯任主委

✩ 本文僅供醫療衛生等專業人士參考

策劃 | 戴冬君

整理 | 仙女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