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以酥

近日,Nature 子刊發表瞭一份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的研究報告,分析瞭中國 466 所醫學院校關於科研誠信方面的建設情況。

圖源: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結果發現,醫學院校在科研誠信建設上有多樣的部門設置和管理框架,但仍存在信息分散、警示不足等問題。

其中,285 所醫學高校沒有公開學術不端舉報渠道,69 所沒有可追溯的調查流程 [1]

全國 466 所醫學高校,61% 未公開舉報渠道

該篇研究采用橫截面網絡數據分析方法,以國傢醫學教育發展中心 2022 年 8 月公佈的 466 所開設醫學專業的高校為研究對象。按照教育部相關文件要求,對高校科研誠信建設(包括誠信網站、機構、課程等)進行統計。

納入數據采集的具體項目,數據收集時間為 2023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3 月 20 日。(圖源:參考資料 1)

統計結果顯示,85% 以上的院校都實施瞭專門的學術規范制度和科研不端行為調查程序,超過 95% 的院校都開展瞭以學術規范和科研誠信為重點的課程活動,例如開展學術規范相關課程、舉辦培訓班和講座等。

不過,研究同時指出,這些校園學術誠信建設很大比例存在一定程度的更新滯後、或是信息不夠公開等問題。

在信息披露方面,69 所(14.81%)沒有可追溯的科研不端行為調查流程,285 所(61.16%)未公開舉報渠道。

通過綜合在線搜索收集到的 466 所中國醫學院校發佈的科研誠信信息的分類統計數據(圖源:參考資料 1)

此外,在這 466 所大學中,盡管有 320 所高校設立瞭科研誠信專題網站或者專欄,但其中 75 所(16.09%)已經有四年多沒有更新過頁面信息。

四成醫生:承認至少有過一種學術不端行為

一直以來,生物醫學領域也是學術不端行為的重點監測和打擊對象。僅在 2022 年,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佈的 75 起科研不端案件調查結果中,涉及醫院、醫學院校的通報案例便占到瞭 69.3%(52 例)[2]。

國內一項數據分析顯示,在所有科技部通報的醫學領域學術不端案例中,數據造假出現頻率占比最高(47.39%),其次分別為為論文代寫代投、不當署名、虛假實驗和圖片造假 [3]。

圖源:參考資料 3

在一項針對中國三級醫院學術不端行為發生率的調查中,17.51% (38 名)的醫院研究人員承認有過捏造、偽造或剽竊行為;41.94%(91 名)承認至少有過一種學術不端行為,最常見的是將未參與的研究人員添加到作者名單(64 名,29.49%)[4]。

圖源:參考資料 4

同時,這些醫生們認為,晉升壓力(65.9%)與發表論文壓力(63.59%)等因素會對學術不端的行為造成影響 [4]。柳葉刀發表的一篇社論也曾指出,與科研掛鉤的晉升機制可能會使醫學科研人員面臨更大壓力 [5]

而另一項國內針對 6 傢三甲醫院共 2094 位科研人員進行問卷調查顯示,相對於其他人員,副高級及以上、承擔國傢級課題、發表論文數更多的科研人員,認為周圍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相關情況的比例更高 [6]。

圖源:參考資料 6

一直以來,國內、外大多倡導通過提升研究人員誠信意識來避免或減少學術不端事件發生。而本次發佈的研究中指出,大部分學校在相關培訓課程及活動設置上已較為豐富,但在警示方面仍做的不夠。

在歐洲,大部分的學院機構會設立獨立的誠信部門或委員會,並配備 1 至 2 名專職工作人員 [7]。這些人員專門負責傳播信息、協調教育工作以及管理學術不端行為案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在此基礎上還提供額外的匿名電子渠道,以保護舉報人的隱私信息。

明尼蘇達大學的匿名電子報告系統

圖源:University of Minnesota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加大對科研誠信警示案例和示范成果的宣傳、設立專職人員並公開聯系舉報渠道。

此外,還可以出具年度報告。2022 年,約有 65% 的英國大學發佈瞭年度學術誠信報告 [8],對上一年度科研誠信工作以及出現的案例進行全面、系統的回顧、檢查、分析和評價,並提出預防措施。以便用於今後的科研誠信工作。

策劃:ame|監制:carollero、gyouza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