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為瞭提高公眾主動防控糖尿病的意識,喚起全社會對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視,近日,翰森制藥攜手多位內分泌科專傢,先後在上海、廣州、重慶等地開展主題為“瞭解風險,瞭解應對,和美來‘孚’,改變未來”的糖尿病系列義診活動。目前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居世界首位,且每年有超過八十萬人死於糖尿病引發的各類並發癥;推動糖尿病早診早治、遏制糖尿病的蔓延,是擺在國人面前的緊迫任務。

杭州“聯合國糖尿病日”義診現場

佛山“聯合國糖尿病日”義診現場

上海“聯合國糖尿病日”義診現場

糖尿病防控形勢嚴峻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已經成為中國最常見的慢病之一。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最新發佈的數據,截至2021年,中國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已突破1.4億,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傢。過去10年間(2011—2021年),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由9000萬增至1.4億;預計到2045年,中國糖尿病患者總數將升至1.75億。

與發病人數攀升相伴隨的,是每年超過八十萬的死亡人數。《工人日報》一篇發表於2022年11月7日的報道顯示,我國每年因糖尿病的各類並發癥導致的死亡人數約有83.4萬人,比排名惡性腫瘤死亡率第一位的肺癌還多20萬。

關於糖尿病的治療,長久以來存在一種認知誤區,認為糖尿病屬於慢性病,不至於危及生命。事實上,在高血糖的體內環境中,血管、神經等都可能發生病變,導致諸如視網膜病變、腦卒中、冠狀動脈疾病、腎臟衰竭、周圍神經病變等並發癥,嚴重者可致殘(如截肢和失明等),甚至死亡。

半數以上病人“蒙在鼓裡”

除瞭患病群體龐大,我國糖尿病防治領域的另一個問題是確診率低。

IDF的報告估計,中國糖尿病患者未確診率高達51.7%(7280萬人)。換言之,我國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毫不知情。

我國的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約90%,由於2型糖尿病早期具有一定的隱匿性,臨床表現為無癥狀或癥狀較輕,許多患者直至出現慢性並發癥的癥狀或通過常規體檢才發現自己患病。

對此,專傢建議,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肥胖、有糖尿病傢族史、年齡超過45歲等,應定期監測血糖,以便早發現、早幹預、早治療。

長效GLP-1RA,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新選擇

近年來,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型降糖藥物——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發佈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顯示,GLP-1受體激動劑可有效降低血糖,能部分恢復胰島β細胞功能,降低體重,改善血脂譜及降低血壓等;並將其列為有合並癥患者的一線用藥,以及部分患者二線治療的主要用藥。

2019年5月,我國首個原研長效GLP-1受體激動劑洛塞那肽註射液獲批上市。該款創新藥由翰森制藥自主研發,也是全球第一款PEG化長效降糖藥物。根據一項旨在研究洛塞那肽對比甘精胰島素治療24周的療效和安全性的臨床試驗,相較於甘精胰島素組,洛塞那肽組血糖波動小,降糖更加平穩,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降糖。另外,作為周制劑,患者每周僅需註射一次洛塞那肽,且無需考慮用餐時間,為患者的長期使用提供瞭極大便利。2020年12月,洛塞那肽註射液被納入國傢醫保藥品目錄,進一步提升瞭我國糖尿病患者的用藥可及性。

專傢提醒,糖尿病早診早治,對於預防或延遲並發癥、避免過早死亡和提高生活質量至關重要;一旦確診為糖尿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控糖、堅持控糖。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