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 Meta 分析,相信大傢都很熟悉瞭,簡單來說就是基於已發表文獻的二次研究,通過對前人發表的針對某一問題的文獻進行比較和分析,來得到更高證據等級的結果。
Meta 火瞭近十年是有原因的,首先作為循證醫學的一部分,它證據等級高;其次不需要自己提供原始數據,研究流程也很固定。
但近幾年 Meta 的發文顯然沒有那麼輕松瞭,一是大部分期刊把 Meta 認定為綜述「Review」;二是 Meta 分析很依賴原始研究的數量和質量,當你想做的選題原始研究不夠或者質量不高時,就無法進行下去瞭。
文獻計量學是什麼?
但近幾年,另一種利用已發表文獻進行二次研究的科研方法又悄悄火爆瞭起來,它就是——文獻計量學。
維基百科是這麼介紹它的:文獻計量學「Bibliometrics」是 1969 年由 Alan Pritchard 提出。
將其定義為「應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借由計算與分析文字資訊的不同層面來顯現文字資訊的處理過程,以及某一學科發展的性質與趨勢」。
簡單點說人話就是:通過定量分析和統計某領域已發表的學術研究成果「包括文獻、書籍等」,產出一份該領域學科發展趨勢分析報告,以此發表 SCI。
這樣的一篇文章,目前有很多期刊都將其認定為 Original Article 進行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論著。論著是任何學校畢業和醫院晉升都認可的文章形式。
用文獻計量學發文章需要做的就是檢索某個領域的所有文獻進行分析,我們產出的分析結果沒有特殊的要求,隻需按照事實進行描述即可。
因此無論什麼專業的醫生都可以利用這個方法來發表 SCI。
文獻計量學 SCI 論文呈現爆發式增長
就粗略的在 PubMed 數據庫檢索一下關鍵詞「Bibliometrics」吧,自 1958 年以來,一共有 1.7W 多篇文章發表;從 2019 年開始,每年的發文數量都在激增。
去年一共有 3028 篇文獻計量學相關文章發表,此類文章大多發表於 3-10 分雜志上,Idea 新穎的也可發表於如 JAMA 子刊等 20-30 分的雜志上;
2023 年才過去不到一半,就已經發表瞭 1251 篇瞭,可見這方法正在逐漸被大傢瞭解和探索。
對於這種方法,很多醫生朋友可能是第一次聽說,也可能聽說過但沒有深入瞭解,那一定花 5 min 時間瞭解一下,說不定你的第一篇 SCI 就有著落瞭。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