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記載:“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關於養生,應順應四時更替輪轉和寒熱溫涼的變化,以調養人之陰陽。中醫藥文化中蘊涵的“形氣神”生命觀,歷經千年延續形成瞭較為系統和完備的“形氣神共養”的養生理論,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自然界陽氣以“生、長、收、藏”的規律,周而復始的運行消長。夏與“養長”之道相應,結合“形氣神”生命觀指導夏季養生具有重要意義。

夏季氣候炎熱,天氣下沉,地氣上浮,天地之氣相交,使陽氣旺盛,自然界萬物呈“蕃秀”之象,人的形、氣、神隨之相應調節,而使陰陽平衡,形與神俱。

規“形”以調氣

夏季之時,人體陽氣活躍,往往浮越於體表,而陰氣潛藏於體內。在起居方面,《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夏季晝長夜短,太陽升起較早,陽氣升發,人們也應隨之早起,順應自然界陰陽升降規律而合理安排與之相應的作息。但夜晚睡眠時間縮短,人容易產生疲勞,所以夏季應養成午睡的習慣,避開正午酷熱,來消除疲勞,恢復精力,使“心”得養。

《傷寒指掌》雲:“凡暑必挾濕,濕為重濁之邪,暑為熏蒸之氣。”夏季傷人多為暑濕之邪,所以在飲食方面,可適量服用苦味食物助於祛除暑氣,食用酸性的食物以助固表斂汗,防止汗出過多耗氣傷津。在此季節,穿著應寬松舒適,具有較好的透氣性,以防暑邪傷人,但需註意著衣要護及胸背,忌貪涼過度,損傷陽氣;乘涼消暑推薦到通風室外,盡量避免烈日下暴曬;應及時補充水分,避免出汗太多;要盡量遠離潮濕環境,以防外濕侵襲,避免淋雨受涼;健脾利濕方面,可以食用一些如綠豆粥、薏苡扁豆粥等祛濕食品。

調“氣”以安神

夏季氣候炎熱,是人體陽氣最盛之時。此時,陽氣外散,陰氣內藏,氣血運行隨陽氣增長相應亢盛,活躍於機體表面,再加上夏季氣溫偏高,人們會因傷津耗氣而出現睡眠少、食欲不佳、精神不振、體重減輕等情況。因此,炎熱的夏季是養護陽氣的最好季節。

正逢夏季,要順應天氣變化,做好自我調節,重點關註“心氣”之保養。尤其是老年人,應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遵循“無厭於日”的原則,適當運動,使“形”得鍛煉的同時,也有促進心氣宣通的養生作用。

夏季運動需註意以下幾點:一是在運動時間的選擇上,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的時段進行;二是運動項目類型上,可以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慢跑或晚飯後散步等不太劇烈的項目;三是運動量要適度,每天運動半小時左右,運動量根據自我掌控,不要過於疲勞,以輕微出汗為宜。

安“神”以養心

《素問·六節藏象論》雲:“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說明心有應夏而旺之性。在中醫范疇中,心乃“君主之官”,具有主血脈與藏神的功能,與夏季相應,此時自然界萬物呈“蕃秀”之象,天氣逐漸轉熱,人之心陽浮越,可見陽氣潛藏不足,或是陽躁、升動過盛而不得眠,或是陽躁持久無以修養,從而致使陽氣虛衰,出現心神不寧、失眠等癥狀。夏季中暑、熱擾心神的病癥多見,其原因是心中血少,肝中藏血也少,腎中藏精減弱。血不養神則神志渙散,尤其在中午時分,天氣炎熱,人會出現頭目不清、精神散亂、易困倦等表現,腎精少又見記憶力減退。

現代生活中,由於環境、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變,人們通過社交媒體等途徑不斷向大腦灌輸片段化信息,長時間如此會使我們的心神過度耗損。《靈樞·本神》中言,“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對於外界各種信息進行接受、分析和處理以“心神”為先,海量信息在耗神過度、魂神失守、迷失自我的同時,占據瞭人們大量的時間,減少瞭本應該運動、社交、出遊等調養身心的活動,心陽得不到鍛煉,易致氣血瘀阻;加之現代人飲食不節,在長久膏粱厚味、飲食過度的不良習慣影響下,致使痰濕、瘀血內生阻滯血脈,從而引發冠心病、高血壓病等心腦血管疾病。

天氣愈發炎熱,而夏季的養生心得,唯在一個“心靜神安”。《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告訴我們,在夏天要安養神志,使其不怒,保持一個開朗愉悅的心情,以使形氣神如自然萬物一般蔥蘢,蓬勃向上。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