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最讓人痛心的莫過於各地頻發的溺亡悲劇。往往隻是短短的幾分鐘時間,鮮活的生命就離開瞭人世。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有37.2萬人死於淹溺,這意味著每小時有40人因淹溺而喪失性命。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5.7萬人因淹溺死亡,而在青少年意外傷害致死的事故中,淹溺事故成為“頭號殺手”。臨床證明,第一目擊者和專業急救人員迅速而有效地搶救可以改變預後。
淹溺又稱溺水,是人淹沒於水或其他液體中,由於液體、污泥、雜草等物堵塞呼吸道和肺泡,或反射性喉痙攣引起窒息和缺氧,肺泡失去通氣、換氣功能,使機體處於危急狀態。從水中救出後暫時性窒息尚有大動脈搏動者稱為近乎淹溺,淹溺後窒息合並心臟驟停者稱為溺死。淹溺是我國人群意外傷害致死第三位死因。規范的急救操作,有助於在關鍵時刻挽救生命;掌握正確的急救技能,有助於增添安全保障。那麼,對溺水者應該如何科學施救呢?
淹溺的發病機制
人淹沒於水中不能呼吸導致缺氧,進而被迫深呼吸。這時候大量的水進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止氣體交換,引起全身嚴重缺氧、高碳酸血癥和代謝性酸中毒。
根據發生機制,淹溺分為幹性淹溺和濕性淹溺;根據浸沒介質,淹溺分為淡水淹溺和海水淹溺。幹性淹溺是指人入水後,因受強烈刺激(驚慌、恐懼、驟冷等)引起喉痙攣導致窒息,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無水吸入,約占溺水者的10%。濕性淹溺是指人入水後,喉部肌肉松弛,吸入大量水分充塞呼吸道和肺泡發生窒息,病人數秒鐘後神志喪失,發生呼吸、心跳驟停。濕性溺水約占溺水者的90%。
淡水淹溺可導致肺不張。大量淡水迅速進入血循環,致血液稀釋及溶血,血鈉、氯化物、鈣濃度降低,死於心室顫動、心力衰竭、腦水腫。海水淹溺時,由於海水含3.5%氯化鈉及大量的鈣鹽和鎂鹽,為高滲性液體,使大量液體從血管腔滲出到肺泡將體液吸出,產生嚴重低血容量及血液濃縮,血鈉、氯化物和鎂濃度增加,死於急性肺水腫、心力衰竭。
淹溺的臨床表現
1.輕度淹溺:
精神緊張、頻繁咳嗽,但神志清楚,血壓可有輕度升高。
2.中度淹溺(落水時間1—2分鐘)
頭痛、視物模糊、劇烈咳嗽、胸悶及胸痛、神志模糊、煩躁不安,呼吸表淺、緩慢、不規則,血壓下降、心率緩慢、皮膚發紺、顏面腫脹、球結膜充血、口鼻充滿泡沫或泥污。
3.重度淹溺(落水時間3—4分鐘)
昏迷或抽搐,呼吸困難、咳粉紅色泡沫痰。溺入海水者口渴感明顯,最初數小時可有寒戰、發熱;冷水淹溺者可有低溫綜合征。
神志改變明顯,有昏睡、昏迷、抽搐和肌張力增加,呼吸表淺、急促或停止,肺部可聞及幹濕囉音,偶有喘鳴音、心律失常、心音微弱或消失,腹部膨脹,四肢厥冷,有時伴有頭、頸部損傷。
有確切的淹溺史,或伴有下列癥狀:面部腫脹、四肢厥冷、呼吸和心跳微弱或停止;口、鼻充滿泡沫或污泥;腹部膨隆,胃內充滿水呈胃擴張,即可診斷為淹溺。
淹溺的常見原因
心理原因:部分人怕水心理嚴重,遇到水以後驚慌失措、四肢僵硬容易導致溺水;還有些人好奇心重,不當心突然落入水中容易導致溺水;還有賭博比拼,過於逞強好勝也容易導致溺水。
生理方面:會遊泳的人潛水時間過長,產生缺氧窒息容易導致溺水;體力不支、飽食、饑餓、酒後等原因去遊泳而導致溺水;寒冷疲勞和用力不當在水中容易發生肌肉痙攣,容易導致溺水。
病理原因: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如精神病、癲癇病,下水之後疾病復發容易導致溺水。
技術原因:人突然嗆水之後不會調整呼吸容易導致溺水;在水中打鬧玩耍的時候,被人按壓在水裡時間過長,容易導致溺水;入水的方式不對,意外受傷容易導致溺水。
監管原因:誤入深水或漩渦中;遊泳場館的管理不規范,設施存在安全隱患。
淹溺現場急救原則
時間就是生命。從臨床經驗來看,發生溺水後5分鐘內進行及時有效救治,生還比例高達50%以上;6分鐘後,死亡率直線上升;10分鐘以上,腦死亡概率達到100%。溺水現場急救采用心肺復蘇術(CPR),遵循ABCD原則,即按照開放氣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壓(compressions)和除顫(defibrillation)的順序急救。
以下現場急救步驟一定要牢記:
檢查反應
拍打雙肩,觀察溺水者是否能說話,是否有眨眼和肢體運動。
呼叫援助
呼喊求援,撥打120電話,並獲取除顫儀(AED)。
開放氣道
側頭迅速清理口鼻內的污水和泥沙,仰頭提頰開放氣道。
判斷呼吸
5—10秒內觀察胸腹部是否有呼吸起伏,如溺水者存在自主有效呼吸,應置於穩定的側臥位(恢復體位),以免因嘔吐導致堵塞氣道而窒息。
人工呼吸
如果沒有呼吸或者有瀕死樣呼吸,應盡快給予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氣1秒,確保能看到胸廓有效地起伏運動。
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
對人工呼吸沒有反應者,立即開設30:2的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
使用AED
迅速擦幹胸前皮膚,AED開機,並按照語音提示操作。
重復ABCD步驟
重復CPR與AED操作直至120急救專業人員到達,如果患者出現明顯肢體活動則停止CPR並檢查呼吸是否恢復。如呼吸恢復正常,將患者置於側臥位。用保溫毯給患者保暖避免失溫,並持續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校對/李英卓 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急診科 劉淑梅)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