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越胖越懶得動,這還真不是句玩笑話。胖人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堅持運動,結果是越不動就越不想動。他們可能面臨身體不適、缺乏自信、懶惰、時間不充足等等困難。

  在這些情況下,他們往往會進入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對運動或多或少會心生抗拒。這種狀態往往會導致更多的健康問題,限制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

  肥胖會讓人對運動心生障礙

  身體發福的人有可能產生對運動的心理障礙,這種表現可能對於每個人來說略有不同。但這些障礙會影響到肥胖者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因此需要針對每種障礙采取相應的緩解措施,如鼓勵承認自身體形、逐步增加運動量、正確選擇運動方式等。

  焦慮 肥胖者常常因為體型的原因而感到焦慮。在運動過程中,他們會對自己的表現過於關註,擔心被別人評價或嘲笑,產生壓力和自卑心理。

  自我效能感降低 肥胖者往往認為自己無法進行有效的運動,缺乏自信心。這種感覺常常會影響他們進行正常的身體訓練或戶外活動,出現運動上的不適應。

  身體疼痛 肥胖者因為體重過大而導致關節、肌肉等部位容易疼痛,這種疼痛會使肥胖者在運動時感到痛苦和不適。這也增加瞭對運動的畏難情緒。

  健身的困境 肥胖者往往不能快速地達到自己想要的運動結果,缺乏及時見效的動力和信心。往往會對自己的運動成果進行過度的幻想,無法滿足自己的期望,從而進一步降低自信和積極性。

  不當的減肥方法 肥胖者常常采用不健康的減肥方法來控制自己的體重,如節食、用藥、手術等。這些方法會讓肥胖者陷入不健康的減肥循環中,進一步影響其運動心理和身體健康。

  六大因素 讓人越胖越懶

  代謝率下降 身體越胖,代謝率也會逐漸下降。這意味著身體需要的熱量也會減少,導致身體產生疲勞、倦怠和懶惰的感覺。

  生理負擔增加 身體肥胖會增加膝蓋、腰椎等關節的負擔,使運動時更受制約,可能會覺得運動吃力且痛苦。這也增加瞭肥胖者運動的心理障礙和懶散傾向。

  身體不適應運動 在進行運動時,身體不適應運動量、運動強度、氧氣消耗量等因素,會導致疲憊感和體力消耗較快,從而使肥胖者更不願意參與運動。

  心理壓力 肥胖者可能會因為體形等原因遭受到來自外界的歧視和嘲笑,這會造成心理上的負擔和壓力,從而使得他們寧願選擇待在傢裡而不願外出鍛煉。

  網絡和社會文化因素 當前的社會和媒體往往把瘦作為美的象征,促使肥胖者產生身體不良自我評價的心理,以及害怕和羞愧的情緒,導致肥胖者避免運動。

  糟糕的生活習慣 肥胖者的生活習慣一般都較差, 包括飲食不健康、缺乏睡眠、多煙少運動等等。這些習慣無法給身體帶來足夠的能量,使肥胖者更容易疲憊,從而更懶惰。

  以上因素在肥胖者身上互相影響,形成瞭一種更復雜、更多元的因素系統。因此,針對肥胖者的運動心理問題需要制定多方位的整合性解決方案,如提高心理素質、改變錯誤觀念、建立正面的行為習慣、采取適當的體育鍛煉方式等。

  不運動對胖人身心危害大

  增加心血管病發生的風險 肥胖病人缺乏體育鍛煉,身體機能下降,血壓、膽固醇、血糖等指標易超標,增加瞭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嚴重時還會引發中風、冠心病等疾病。

  加重情緒障礙 肥胖病人往往因為身體不適、外貌自卑等原因引發情緒障礙,而心理健康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身體健康的恢復和預防。

  導致職業和社交障礙 肥胖病人由於意志力和體力降低,缺少自信和動力,使得他們在工作和社交領域的能力相比於正常體型的人要差一些,有時不僅影響到個人的心態,而且會影響到個人的生活和事業。

  誘發憂鬱癥、焦慮癥等心理健康問題 由於肥胖病人缺少運動和自信,容易產生憂鬱癥、焦慮癥等問題,從而使得身體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

  因此,瞭解和預防肥胖的運動心理對於個人身心健康均有重要意義,需要采取積極的措施和行動。

  克服運動心理障礙有妙招兒

  對於肥胖的運動心理問題,可以采取綜合性的措施,包括情緒幹預、科學飲食、適量鍛煉、參與社交活動、合理安排休息等。

  積極的心理幹預 胖人可以通過健康咨詢、認知行為療法、支持性治療、運動行為幹預等方式來幫助改善病情、恢復身心健康。

  采取科學的飲食控制措施 通過減少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等高卡路裡食品消耗,增加蔬果、全谷類、蛋白質等食物的攝入,合理飲食以達到減肥效果。

  適量鍛煉 鍛煉是有效的減肥方法,能夠減少體內脂肪、改善體能和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建議從適當的運動強度和時間開始,逐漸加強鍛煉強度和時間。

  積極參與有益的社交和個人活動 參加有意義的社交和個人活動,能夠減輕焦慮、抑鬱、自卑等負面情緒,提高個人的心理狀態和身體健康水平。

  合理安排休息和工作時間 養成合理的作息規律,減輕生活和工作壓力,有助於身體休息和恢復,降低發生運動心理障礙的風險。

  文/李永進(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