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共同社6月12日報道,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於當天開始對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放設備進行試運行。

試運行將持續兩周左右,期間將以不含放射性物質的淡水與海水混合的方式進行,測試能否將固定量的水排入海中,並確認能否在緊急情況下通過操控裝置來停止排海作業。

這樣的操作,對我們的生活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1

—The first—

日本7級核泄漏

圖源網絡

日本福島核泄漏之後,輻射等級最初是4級,屬於影響范圍有限的事故,但由於未及時處理,原本隻有4級的核泄漏事故一度升級,成為最高等級7級——特大事故。

目前為止世界上僅有兩次核泄漏事故達到瞭7級,另一個便是切爾諾貝利事故。

關於核泄漏的污水排放問題。

圖源網絡

從2013年起,日本政府就討論出多種意見,包括掩埋在地下、排入海裡、蒸發排入大氣、註入進地表層等等。

最終,日本專傢認為“最實際”的方法,是將核廢水稀釋後,排放入海。從成本收益上,排入大海確實是“省時省力”的辦法。

之前冷卻核反應堆的放射性污水全部儲存在存儲罐中,日本認為準備的存儲罐將全部裝滿,又不能再建造新的存儲裝備,盡快排入大海成為一種萬不得已的選擇。

事故發生之後,約2萬民眾被迫離開傢鄉,周圍的區域也變成瞭無人區。

2

—The Second—

日本排放核污水,誰最先遭殃?

圖源網絡

雖然日方對外宣揚排放的安全性,並表示所排放的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會經過特殊設備進行過濾,能過濾到62種放射性物質。

但有一種放射性物質“氚”,仍難以完全清除,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氚輻射對人體細胞和DNA有很強的破壞性,極大威脅著人類健康。

而這臺設備的過濾效果似乎與理想還存在出入,2020年3月時,發現經過處理之後的核污水之後,仍有百分之七十不符合排放標準。

若污水排放,僅僅是氚輻射這一問題嗎?

圖源:soogif

中國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劉新華專傢表示,污水中仍存在部分無法過濾的放射性核素,如碘元素、鍶元素、銫134、銫137等,同樣可能對人體細胞帶來損害。

而因為此前無類似事件發生,現有技術的局限性等等因素,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顯示,對海洋環境和人類還存在一些未知的潛在風險。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海洋流速強,污水一經流入海洋,伴隨流速無需兩個月(57天),污染就會擴散到太平洋大半個區域,3年的時間,就可影響到美國、加拿大海域,10年左右全球海域都能受到威脅。

研究人員預測會在140天後,含核廢料的洋流進入我國南海和東海領域,並在2年內污染我國的大部分沿海區域。

圖源:央視財經

3

—The Third—

排放入海的核污水,會怎麼樣?

核污水就是放射性液體,當這些液體大量流入海洋時會造成哪些影響?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實驗室首席科研員弗拉基米爾·拉科夫表示,如果污水排放入海洋,可能導致放射性同位素留存在包括魚類等海洋生物體內。

人類食用這些海產品之後,相當於間接地攝取瞭海水中的各種放射性同位素,如果長期攝入,積累的放射性物質過量,可能引起慢性射線病,產生損傷。

而已經有魚類檢測出瞭放射性物質,東京電力公司曾在福島第一核電站港灣內抓捕到瞭放射性物質超標的石斑魚。

自核輻射事故後,2020年2月一項居民健康調查顯示,福島縣的青少年患甲狀腺癌的幾率呈百倍增長。而福島核輻射附近的宮城縣的村子裡,發現瞭九足變異章魚,很可能當年輻射事故有關。

圖源:央視財經

放射性物質進入機體,能破壞DNA、核糖核酸 、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對身體造成直接損傷。當人類攝入被污染海產品,體內輻射很可能超出可承受范圍,從而引起慢性射線病等疾病。長期的輻射還可能引起白血病、白內障等等損害。

4

—The Fourth—

核廢水排放後,海鮮還能吃嗎

先上結論:核廢水排放後對我國海鮮會產生一定影響,但並不是絕對不能吃。

北海道漁場是北太平洋漁場的中心,也是世界第一大漁場,盛產沙丁魚、秋刀魚、三文魚、鱈魚、魷魚、蛤蜊、牡蠣等海產品。這些海域的海鮮都有可能受到污染。

那國內的海鮮呢?

不可否認,我國沿海地區也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即便是國產海鮮,如果是在被核廢水污染水域,肉質依然可能含放射性物質,應該按照國傢相關標準開展監測,滿足標準後方可食用。

圖源網絡

但有污染風險不代表絕對不能吃。在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我國已經對日本進口食品出臺較為嚴格的檢測標準。

進口日本部分地區食品、飼料等要提供日本政府出具的放射性物質檢測合格的證明與原產地證明;各地檢驗檢疫機構要對進口的食品進行放射性物質檢測,合格後方可進口。

2012年至今,食品中放射性物質監測工作已納入國傢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范疇。

所以,大傢既要保持警惕,也不必過度擔憂,我們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海鮮,基本都符合國傢檢測標準,可以放心食用。

核廢水排放入海關乎到全球海洋環境和很多國傢(包括日本自己)的公眾健康。日本當局隻為降低自己的減災成本,卻不顧國際公共利益,是極其不負責的做法。

我們面對日本核廢水排放可能帶來的環境災難,既不必過度恐懼,也不可掉以輕心,應在我國政府的科學指導下,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保護好我們自己和傢人。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