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气
只能用一个字形容
那就是热
热得让人不免心生烦躁
这个时候家中宝宝如果生病了
那更是让人抓狂
哭闹不止的娃、焦躁心慌的爸妈
还有一个信偏方的老奶奶
一不小心就犯了傻
入院4小时前,家人发现快2个月大小的小宝(化名)发烧了,一量体温:39℃!于是马上给孩子喂了退烧药。
吃完药的孩子短暂退烧后,体温又蹭蹭往上,因发热不适而哭闹不止的孩子让爸妈有些手足无措。
这个时候,奶奶灵机一动,想到了几十年前给自家娃用酒精退烧的“偏方”。
合计之下,孩子爸爸觉得应该能行,便找来酒精,倒了约20毫升,兑进水里,来给孩子全身擦浴进行退热。
在一家人严密的观察下,孩子的高烧好像也慢慢退下来了,但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擦完一个小时后,孩子的全身出现了红色的花斑纹,精神也变得不好起来,蔫头巴脑的。
见此情景,一家人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抱起孩子直奔医院。
接诊后,医生发现孩子仍处于低热,精神不佳,四肢、前胸、腹部皮肤布满花斑纹,手脚冰凉、肢端发紫,足背动脉搏动较弱,综合判断:
孩子因酒精擦浴引发了过敏性休克,
必须立即实施救治。
过敏性休克是指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触发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性反应,多突然发生且严重程度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过敏性休克常表现为皮肤黏膜的潮红、瘙痒出皮疹、呼吸道梗阻,包括喉头堵塞感、胸闷、气急,同时伴有血压迅速下降,出现为循环衰竭、意识障碍、抽搐等情况。
情况紧急,儿科团队立即给患儿予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测血压,扩容抗休克抗过敏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幸运的是,经过抢救治疗后,患儿精神好转,皮肤的花斑纹逐渐消退,手脚也变得温暖、红润,目前正在恢复中。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发热十分常见,家长对发热的处理方法各异。但用酒精退烧这个王者级偏方,在现实生活中“闹”出过人命。
01
擦酒精退烧
为啥后果这么严重?
很多人觉得,酒精挥发会把热量带走,孩子这不就退烧了吗?
你只知道,挥发的酒精能带走热量,但你知不知道,没挥发的酒精会进入孩子的皮肤“作妖”?
小朋友的皮肤比较薄嫩,血液循环旺盛。发烧时,全身的毛孔处于张开状态,能够迅速吸收涂在皮肤表面的酒精。
而且,儿童对酒精的耐受性较低,如果大量酒精进入体内,来不及代谢,会引起急性中毒,或是过敏性休克,严重会导致死亡。
02
还有4种退烧法 实力坑娃
宝爸宝妈千万别试!
✎ 捂汗
捂汗会导致热量散不出去,反而容易使体温升高。
就算捂出了汗,捂汗退烧的功效也只是暂时的,孩子丢失大量的汗液,反倒可能造成脱水,甚至引起捂热综合征,严重可导致死亡。
✎ 退烧针
常用的退烧针,就是柴胡注射液和注射用赖氨匹林。
但这俩“家伙”,早在几年前,就被药监局“点名”了——
注射赖氨匹林:可能出现惊厥、呕吐、昏迷等副作用,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死亡。
注射柴胡:容易引起过敏等副作用。
注射用赖氨匹林,更是在2018年就进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黑名单”,被明确指出:3个月以下幼儿,禁用注射用赖氨匹林,16岁以下儿童慎用。
✎ 捏痧 / 刮痧
成人都不一定受得了的刮痧,别说皮肤娇嫩的娃娃了!用这种方法,非但不能退烧,还很容易造成软组织挫伤。
✎ 药物灌肠
这种退烧方式,看似药物不会直接入血,但肠道也不是没有感情的“工具肠”。灌肠过程中,药物会通过肠道吸收,同样能进入血液。
药物剂量把控不好,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肝肾。操作不当,还可能造成肠穿孔,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03
科学退烧不需花里胡哨
聪明爸妈都用这靠谱3招
娃一发烧,虽然不至于第一时间就跑医院,可以在家先自行护理退烧,但想科学退烧,不需要花里胡哨,只要切记这3招:
1. 科学护理
38.5℃(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为38℃),是一个可以给孩子喝退烧药的参考值。
但是,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好,就算体温到38.5℃了,也不是必须用药。可以让孩子多喝水,通过自然地出汗、排尿带走身体的热量。
也可以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帮助孩子的身体散热。
2. 口服退烧药
如果烧到38.5℃,也没啥精神,那就得喝退烧药了(3个月以下宝宝发烧,不建议自行用退烧药,应及时就医)。
儿童口服退烧药有两种: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美林(布洛芬)。
3个月以上:推荐选用泰诺林;
6个月以上:美林/泰诺林,选一种用就可以了。
但一定要记住:退烧药不推荐混着吃,也不要加量吃。
给宝贝服药时,首先要注意剂量,建议遵医嘱或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其次,要注意用药间隔。同一退烧药应间隔4~6小时,一天不能超过4次。
3. 退热栓
如果孩子对口服退烧药不耐受,也可以考虑使用退热栓。
常见的栓剂有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小儿布洛芬栓,其使用剂量、频率和口服剂相同。
划重点:避免口服剂和肛栓剂同时使用。保险起见,这个操作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综合:深圳卫健委、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
来源:新闻夜航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