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多年來被翻來覆去講瞭很多遍,1月13日至14日,北京舞蹈學院出品的中國古典舞舞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給這個古老的故事增添不少新意。

  《梁山伯與祝英臺》對梁祝的故事進行瞭大幅度的精簡,以“相識、相送、相會、相伴”四幕呈現。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舞劇的大主題並非傳頌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人不渝的愛情,從全劇敘事和情緒起伏的走向來看,舞蹈表達的重點不是同窗共讀,也不是十八相送,而是祝英臺與傢庭、與舊時代女性身份的抗爭,祝英臺才是該劇當之無愧的“大女主”。

  在大多數人的設想中,“化蝶”這一情節應該是梁祝故事的華彩,但舞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卻把華彩舞段設置在祝英臺收到傢書、被迫回傢之後,等待她的是一樁被安排好的婚姻。舞劇中並沒有出現祝英臺“未婚夫”馬文才這個角色,更談不上像傳統故事裡把馬傢渲染成反派,祝英臺抗爭的對象也並非具體的人,而是被安排的命運。

  該劇很巧妙地借用新娘紅蓋頭的意象,融合中國古典舞的身體語匯,表現祝英臺的內心世界。劇中碩大的蓋頭閃耀著刺眼的艷紅色,群舞演員一人提著蓋頭的一個角,蒙在祝英臺的頭上,成為讓祝英臺動彈不得的枷鎖,隨著動作的轉換,蓋頭纏繞在祝英臺身上,化作綁縛雙臂的繩索,也綁縛著她對自由和愛情的向往。雖然全劇中梁山伯與祝英臺也有不少唯美的雙人舞,但給觀眾帶來的沖擊力,竟被紅色喜帕下、試圖奮力沖破牢籠的祝英臺比瞭下去。

  《梁山伯與祝英臺》全劇並沒有出現很多角色,除瞭梁祝二人之外,有明確形象的隻有書院的先生,其他都以群像呈現,如同窗、傢丁、女仆,還有一些想象中的抽象形象。這也讓該劇的群舞表現比較出彩,與祝英臺一起營造出“束縛”的主題。劇中不少場景表現的都是梁祝二人相見而不得、相擁而不得,梁祝二人在群舞“織”成的天羅地網中穿梭,試圖突破卻屢戰屢敗,男女主角與群舞之間的位置關系及舞臺動線非常精妙,形成極大的情緒張力。編導很擅長使用中式意象,古典舞中常見的水袖舞在劇中出現時,長長的水袖和墳前揚起的白幡巧妙呼應,戲曲舞臺上浪漫嫵媚的水袖,在這個故事裡竟生出一絲寒意,既串聯瞭故事情節,又預示瞭祝英臺的歸宿。

  和祝英臺的高光舞段相比,此版《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結尾顯得中規中矩,回到瞭梁祝故事的傳統終點,兩人雙雙化蝶,破繭而出,相伴天地間。梁祝二人的感情故事與結局走向已流傳千年,講出新意很不容易,本版舞劇從祝英臺身上挖掘開去,是比較成功的選擇。劇中表現出的女性對命運的頑強抗爭,帶有鮮明的現代意識,也能看出主創團隊對這個古老題材的全新探索。(韓軒 記者 方非 攝)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