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泉州到嶽陽,從青島到大理,再從昆明到樂山……節目深入12座城市,挖掘它們獨特的傳統美食,以及背後代代相傳的文化,繪制出一幅生動的美食地圖。

  對於一檔沉浸式美食輕推理真人秀而言,《中國有滋味》通過“美食”這個共通的背景,以及“情感”這個相融的底色,將不同地方的美景美食、民俗文化和精神標識一同“打包”,以更沉浸式和故事化的方式展現在全球觀眾面前。節目播出後,這些原本就極具特色的城市更加成為熱門“網紅地”,吸引瞭大批遊客前來打卡,從美食角度為當地的旅遊業註入瞭新的活力。諸如順德之類的地方,景區和餐飲企業串聯起來,形成瞭一條創新性與趣味性並存的“星”味十足的旅遊線路。

  有差異,有共通

  契合國際視野更有滋有味

  為什麼《中國有滋味》具有國際范兒?因為它把多元文化元素融入“中國滋味”的尋訪中。

  一方面,節目展現向內的差異。《中國有滋味》將觀眾帶入中國各地,深入瞭解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觀眾可以感受到中國的地域差異、歷史傳承和人文情感,這使節目在國際傳播中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節目呈現向外的共通。節目中的輕推理環節,將戲劇性的沖突和懸念巧妙地融入美食的尋訪當中,需要觀眾通過深度地觀察和思考才能來解開——這也激發瞭觀眾的好奇心,使他們希望繼續參與以找到答案。

  但更重要的是,節目不僅在中國各地深入挖掘充滿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美食,還積極邀請瞭多位具有國際背景的嘉賓,透過他們的歌聲、歡笑和眼淚,節目中的中國文化元素也有機會更好地被國際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大理那一期節目播出時正值中秋佳節,這一傳統的中國節日為跨文化傳播提供瞭絕佳的契機。嘉賓們在美食與音樂的陪伴中,共賞蒼山雪與洱海月,帶來瞭多首具有中秋氣氛的歌曲演唱。美籍華人劉逸雲和越南藝人芝芙兩位來自海外的藝人合唱經典曲目《月亮代表我的心》,這一表演充滿瞭深情和婉轉,字字入心。常住大理的新大理人龔琳娜帶領大傢一起演唱《故鄉的雲》,祝願遊子在佳節都能月圓人團圓,歡歌笑語與溫暖感動同在。這一情感表達的方式不僅弘揚瞭中華傳統文化,也通過跨文化合唱,拉近瞭不同文化之間的距離。

  《中國有滋味》以美食為載體,以小見大地梳理出每個地方最獨特,但又最具傳播力的符號,使得中國的美食文化在全球化語境下得以有效傳播。節目錄制結束後,泉州、順德、郴州和宜賓等城市也為跨國食客團的嘉賓們頒發“文旅推廣大使”稱號,節目周期的傳播變成更系統的常態合作。

  十二座城市,也隻是一個縮影。節目展示瞭中國的多元地域文化、獨特民俗傳統以及豐富多彩的美食,勾勒出一個鮮活、立體、多元的中國形象,為世界觀眾展現瞭中國的美食、文化和情感,讓這趟美食之旅成為國際傳播的亮點。

  講真實故事

  立足現代化語境,暖胃又暖心

  美食是傳統的?還是當下的?答案:兩者都是。

  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根據時代特點進行“改造”。《中國有滋味》敏銳地抓住瞭美食背後那豐富復雜的社會實踐。節目不僅僅局限於美食本身,還透過不同地域的特色美食,巧妙地探討現代社會的各種議題,如可持續發展、文化多樣性、鄉村振興、綠色農業等。

  在郴州,觀眾感受東江魚“一魚四吃”多重驚喜的同時,也聽到瞭老一輩漁民積極響應國傢號召,退漁上岸,並通過開發環保新技術活水養魚,帶動身邊漁民集體發傢致富的故事;在青島熱心公益且充滿情懷的“美食+社會實踐”融合創新店,人們跟隨節目品味瞭地道菜肴,如五花肉炒筆管、鐵鍋蛤蜊雞、海鮮疙瘩湯等,也更感受到這座活力之都人們的創意和激情;樂山大佛旁的天然紅砂巖山壁下,蹺腳牛肉、缽缽雞等樂山味道配合著美景下飯,讓觀眾領略瞭美食與文旅的深度融合。

  通過《中國有滋味》,奮鬥者被漸次勾勒,他們用堅韌和熱情創造瞭自己的生活,為社會進步和發展貢獻力量的群像也被溫暖呈現。

  此外,節目采用沉浸式體驗模式,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此時此地的煙火人間。當跨國食客團一同前往首批國傢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之一的愛倫灣海洋牧場,沉浸式參觀並認識多種多樣的海鮮,他們會與“愛生氣”的河豚魚親密接觸,抄魚竿綁魚餌、逗釣水中的魚兒;也會親自動手采摘牡蠣、扇貝等海產品,帶到岸邊餐廳蒸煮……海洋生物的奧妙以及海洋牧場的樂趣都一覽無餘。

  現代美食敘事強調情感表達的重要性。在節目中,美食不僅僅是食物,更是背後的人文情感與思考。通過真實的故事,觀眾可以感受到社會發展與個人生活的交織,從而增進對時代議題的共鳴與理解。在揚州,一碗看似簡單卻深含驚喜的陽春面綻開味蕾,親眼見證淮揚菜烹飪大師、中國食品雕刻名師、揚州三把刀⻝品雕刻技藝的非遺傳承人的精湛刀工;在昆明的傳統文化傳習館,觀眾品味瞭雲南標志性美食過橋米線,更在茶酒、古詞、射箭、刺繡、中醫等傳統文化板塊中,感受到瞭餐廳主理人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決心。

  將現代社會發展議題和個人傢庭日常生活相融合,這檔節目成功拓展瞭現代美食敘事的邊界。通過沉浸式體驗、跨界合作和情感表達,節目傳遞瞭人際關系、社會實踐、文化傳承等多重情感,強調瞭美食作為情感表達的重要媒介——這正是《中國有滋味》的魅力所在,它不僅填滿瞭觀眾的胃,更裝滿瞭他們的心。

  不斷挖掘,發現獨特

  聚焦地域標識讓傳播更廣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獨特性變得至關重要。美食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國際傳播中的重要橋梁。《中國有滋味》如何將中國的地域標識向國際觀眾展示?

  傳統上,地域美食僅限於當地的居民或遊客品味。然而,《中國有滋味》通過綜藝節目的形式將美食的國際呈現推向瞭新的高度。觀眾無需真正踏足中國的大街小巷,也能沉浸式感受到正宗湘菜、川菜、魯菜和粵菜等的魅力,更能感受民俗、非遺和基於歷史和地理的文化脈絡。這種“從地方到全球”的呈現打破地域限制,為觀眾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文化體驗。首站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觀眾跟隨節目走進番仔樓瞭解泉州歷史,感悟泉州惠安女文化的淵源與傳承,而宜賓作為“萬裡長江第一城”和茶馬貿易之都,也展現出瞭深厚的文化底蘊。基於此的全竹宴不僅滿足瞭味蕾,更深入挖掘瞭地方特色,讓觀眾領略瞭宜賓長江文化和山林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國有滋味》以地道的方式展現瞭中國各地的特色美食,借此強化瞭各地的地域標識。觀眾通過節目,不僅僅品味美食,還學習到當地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天南海北的文化精髓。這種認同的傳遞有助於搭建國際觀眾與中國文化之間的紐帶,促進跨文化理解和友好關系的建立。據瞭解,獨具特色的“找出節目組設計的店鋪”環節,不僅給嘉賓和觀眾帶來趣味體驗,設計的店鋪後續也將用於宣傳當地文化,屏幕內外聯動,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也將留存,成為更多遊客實地探訪可感可觸的重要媒介。

  當跨國食客團來到樂山,剛健有力、柔中寓剛、剛而不僵、柔而不軟,配合短小鋒利的峨眉刺,閃轉騰挪間,峨眉武術的魅力徹底讓他們折服。亦或在郴州,他們和畬族大禾米糍傳承人一起手工制作糍粑,聽大佈江拼佈繡傳承人介紹傳統手工藝品,地方文化的驚奇感被屏幕聚焦放大。

  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靈魂。如何繼承和弘揚地域文化,關鍵在於對地域文化精神標識進行創新性的發掘與塑造。《中國有滋味》能帶來什麼啟示?它要回溯文化根脈,探尋文化記憶,傳承與弘揚文化基因。當餐廳主理人在山林小院種花、泡茶、寫書法,其中華文化情懷與浪漫呼之欲出;當惠安女們在餐廳勞作,她們世代辛勤耕耘、堅守奉獻的故事,也有瞭新的解讀。

  《中國有滋味》以地道的方式呈現中國的美食文化,讓地域標識成為國際傳播中的重要元素,為促進國際文化理解與友好關系的建立,搭建瞭堅實的橋梁。它讓我們看到,城市的地圖碎片也終能拼成多彩畫卷,美食文化也還有無窮的意義和邊界等待被挖掘。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