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一步步走深走實,成為各國共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本期邀請專傢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真正體現全球性平等性互惠性

國際公共產品一般具有哪些特征?共建“一帶一路”具有哪些獨特性?

王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國際公共產品是指在一定原則基礎上使不同國傢或地區的人口受益的公共品。根據標準差異,國際公共產品的分類也有差異。例如,按性質分,有臭氧層保護、前沿知識等純國際公共產品,自貿區等準國際公共產品;按問題導向分,有跨境救災等全球條件類國際公共產品、應對氣候變化等自然共有類國際公共產品、金融穩定等人造類國際公共產品。

所有國際公共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即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費的非競爭性。根據此特點,一些全球大國號稱為世界其他國傢提供瞭國際公共產品,實際上並非那麼純粹。這些所謂公共產品針對某些特定競爭對象設定瞭一些排他性,進而產生受惠者的局限性。相比北美自由貿易區、北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當前西方主導的所謂國際公共產品或歷史上諸如美國“馬歇爾計劃”、日本“黑字還流”計劃等,“一帶一路”倡議才真正稱得上是國際公共產品。

對於受益者而言,“一帶一路”倡議不具有排他性,願意加入的都可以加入,也不具有消費的競爭性,不會出現加入者“你方得益、我方受損”的零和現象。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倡議還具有其他國際公共產品所不具有的全球性、平等性、互惠性,從全球文明史演進的角度塑造著一條新型全球強國與其他國傢互利共贏的新崛起道路。

全球性是指“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與150多個國傢、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瞭200多份共建合作文件,遍及六大洲。“一帶一路”倡議覆蓋瞭全球75%以上的國傢和地區,是世界歷史上所有大國提出的跨國合作倡議中簽約國最多的、最受歡迎的,也是近年來國際組織公開文件中談及最多的跨國合作倡議。

平等性是指“一帶一路”倡議參與方無論大國小國、經濟強國弱國,一律平等相待。無論是俄羅斯、印尼這樣國土面積數百上千萬平方公裡、人口上億的大國,還是斐濟、瓦努阿圖這樣面積1萬多平方公裡、人口數十萬的袖珍國,“一帶一路”倡議都是以國與國之間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構建的不是西方傳統中所謂“中心—邊緣”的軸形體系,而是倡導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理念,最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互惠性是指“一帶一路”倡議造福簽約各方。從包括港口、橋梁、機場、公路、鐵路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到雙邊貿易、投資、人文交往、政策溝通,“一帶一路”倡議提供的公共產品不僅有助於中國企業與個人“走出去”,也促進瞭簽約國的就業及社會發展。據統計,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傢的產業投資涵蓋基建、能源、交通、農業、高科技和金融等行業,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700億美元。據全球知名金融數據提供商路孚特“一帶一路”數據庫,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已規劃或在建“一帶一路”項目共計3164個,總金額達4萬億美元。算上近3年來的新增項目,估計“一帶一路”10年的項目總金額至少達到5萬億美元。

通過全球性、平等性、互惠性,“一帶一路”倡議開創瞭全新的大國崛起模式。中國沒有重復“國強必霸”“國強必戰”的老路,更沒有向任何國傢帶去戰爭、災荒、死亡、危機、霸凌,而是帶來和平、繁榮、貿易、普惠、平等、希望。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中國積極作為,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總而言之,“一帶一路”倡議體現瞭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核心內容,即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從全球普遍反響與實際項目運行看,共建“一帶一路”也成為全球最大的、大國理念最為創新與互惠的、文明推進進程最為深遠的國際公共產品。

全方位互聯互通局面基本形成

在互聯互通方面,“一帶一路”為共建國傢提供瞭哪些公共產品?

翟東升(國傢發展改革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主任):互聯互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領域和鮮明特點。10年實踐中,我國以基礎設施“硬聯通”建設為先導,同時推進國傢戰略規劃、貿易投資規制規則和商品質量技術標準的“軟聯通”,以及人文交流互鑒的“心聯通”,基本形成全方位互聯互通的局面,極大地拓展提升瞭世界聯通水平,有力推進瞭經濟全球化走向深入,尤其對改善共建國傢生產生活條件發揮瞭顯著作用。

首先,基礎設施“硬聯通”項目遍佈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大、技術要求高、建設周期長,很多發展中國傢可望不可及,中國的比較優勢恰在於此。10年來,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建成瞭一大批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礎設施項目,取得瞭良好成效。例如,中老鐵路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工程。截至2023年8月,中老鐵路開通已滿20個月,期間客貨運輸提質增量,全線累計發送旅客超1900萬人次、貨物2300多萬噸,成為聯通內外、輻射周邊、雙向互濟、安全高效的國際黃金大通道,助力老撾實現瞭由“陸鎖國”變為“陸聯國”的百年夢想。中老鐵路建設期間直接帶動沿線工程建設、建材供應等產業,建成通車後顯著帶動外貿加工制造、物流、旅遊等產業快速發展,為沿線民眾創造瞭大量就業機會。又如,尼泊爾國內網絡以前隻能通過印度聯通全球,中國承建的穿越喜馬拉雅山的中尼光纜開通後,在兩國間建起直達網絡路由,大大降低瞭尼泊爾通往亞太和歐洲的網絡時延,提升瞭該國網絡運行質量和安全性。中歐班列迅猛發展,從2013年每年發運80列上升到2022年的1.6萬列。世界銀行研究發現,“一帶一路”倡議使沿線經濟體間貿易的平均運輸時間縮短4%,貿易成本降低3.5%。目前,“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以中國為主投融資和建設,充分釋放瞭中國金融機構的融資能力和建設企業的施工運營能力,既獲得瞭良好的經濟效益,又提升瞭國際化經營水平。

其次,規劃規則標準“軟聯通”漸入佳境。與相關國傢進行戰略對接有利於凝聚共識,使合作更加契合對象國的發展需要。中國與相關國傢簽署的共建合作文件中大都有戰略規劃對接內容,例如與哈薩克斯坦等國聯合制定發佈瞭專項合作規劃。中國積極倡導與共建國傢的海關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已與48個國傢(地區)實現“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使通關貨物的查驗率降低60%至80%,通關時間和通關成本降低50%以上。截至2020年4月,中國對外簽署避免雙重征稅協定107個,減輕瞭企業跨國經營的稅負。積極推進商品認證和檢驗檢疫標準對接,降低產品檢驗檢疫準入門檻。“軟聯通”對我國持續提升對外開放空間、層次和水平具有重要影響,與制度型開放密切相關,今後還需加大力度推進。

再次,人文交流“心聯通”全面深入推進。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旅遊、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科技等國際交往合作愈加重要,而且其對經貿投資合作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給共建國傢民眾帶來福祉。10年來,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大框架下,又提出建設和平之路、文明之路、健康之路、創新之路等,使“一帶一路”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合作平臺。中國專門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旨在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傢培養行業領軍人才和優秀技能人才。目前,每年超過20萬名共建國傢的學生來華留學。中國已在19個國傢建立魯班工坊20多個,培養當地教師600餘人、培養學生超過1萬人次。截至2021年末,建成海外中國文化中心45個,每年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

構建多元包容可持續投融資體系

中國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瞭哪些金融支持和服務?

張茉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進程中,金融是撬動和連接各國建設不可或缺的支點與紐帶,也是促進設施聯通、貿易暢通的基礎條件和催化劑。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及其相關國傢不斷深化金融合作,大大提升瞭“一帶一路”資金融通與金融互聯互通水平,初步建立起多元、包容、可持續的“一帶一路”投融資體系。

第一,多邊金融合作與互聯互通網絡加快向縱深發展。中國通過多雙邊合作平臺,鼓勵多邊開發機構與共建“一帶一路”及相關國傢開展聯合融資,搭建制度性合作框架。2019年4月,中國發佈《“一帶一路”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在借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低收入國傢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基礎上,結合共建“一帶一路”國傢實際情況制定債務可持續性分析工具,鼓勵共建國傢金融機構、國際機構在自願基礎上使用。隨著“一帶一路”合作不斷加深,“銀聯體”成為適合地區特點的多領域、多樣化融資合作模式,中國—東盟銀聯體、上合組織銀聯體、中國—中東歐銀聯體等雙多邊金融合作機制穩步推進,為相關合作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通過參與雙多邊和區域性合作機制,加強瞭與相關國傢的信息交流和溝通,推動區域經濟金融發展。2020年7月,中國財政部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亞洲開發銀行、拉美開發銀行等8傢機構共同設立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作為基礎設施開發融資多邊合作協調機制,協調多雙邊開發機構在包括“一帶一路”建設在內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領域開展合作,支持高質量項目準備和能力建設。截至2020年底,已有中國、埃及、沙特阿拉伯等6國共同承諾,將向該基金捐款合計1.802億美元。

第二,多維度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與制度建設加速推進。“一帶一路”主題債券作為參與國企業的重要融資途徑,為項目建設提供瞭穩定的資金支持。截至2023年2月末,“一帶一路”共建國傢共有167傢機構投資者進入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持債規模約1.54萬億元人民幣,占境外機構總持債規模的近一半。加快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標準融合對接。中國制定發佈《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8—2020年)》,推動開展金融領域標準化合作,服務構建穩定公平的國際金融體系。圍繞銀行產品服務描述規范、第三方支付等消費者關註的重點領域,深化與共建國傢金融標準化合作,共同制定國際金融標準。各國貨幣當局金融監管合作日益深入,中國已主導或參加瞭多項旨在維護區域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多邊合作框架。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協助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致力於推進《清邁倡議》,通過推行貨幣互換和強化地區宏觀經濟風險監控等方式,提升地區金融的穩定性。

第三,各類金融服務主體多元化發展水平日趨提高。整合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商業性金融資源,主權財富基金等金融服務主體,積極搭建開發性金融與商業金融並存的多元合作平臺。過去10年,兩傢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亞投行和金磚國傢新開發銀行,為共建國傢和地區提供投融資支持,為“一帶一路”貢獻瞭重要的公共金融產品。亞投行已獲得聯合國大會永久觀察員地位,目前,亞投行成員國共有109個,覆蓋世界人口的81%和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65%。10年來,“一帶一路”吸引更多國際金融機構,例如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亞洲開發銀行等進行聯合融資。與此同時,各類新型多雙邊基金合作也更趨活躍,包括絲路基金、人民幣海外基金、中哈產能合作基金等。

第四,綠色金融、數字金融激活“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發展新動能。作為國際公共產品,綠色金融框架將有助於國際各方構建自身轉型金融政策,促進轉型金融相關標準、產品和市場聯通,便利國際市場資金服務低碳轉型。2018年11月,中國綠金委與倫敦金融城牽頭多傢機構發佈《“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提出將可持續性納入公司治理,充分瞭解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充分披露環境信息,充分運用綠色金融工具,采用綠色供應鏈管理,通過多方合作進行能力建設等七大原則。目前,簽署《原則》的機構已達39傢,影響力及市場參與度不斷擴大。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發行來源,積極探索為“一帶一路”綠色轉型提供公共產品。這些債券募集的資金用於可再生能源、低碳低排放運輸項目、節能項目和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和廢水處理項目等“一帶一路”綠色項目。數字金融是“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的另一個新興領域,通過將金融服務連接跨境電子商務和數字貿易,讓更多共建“一帶一路”及相關國傢分享經濟增長紅利。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