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已經結束兩天瞭,大部分打工人早已屈服於酷暑,收心於工作。然而,就在今天,就在此時此刻,在廣東的珠三角地區密佈的河湧之上,仍是鞭炮鑼鼓,流水筵席,人聲鼎沸,各種“扒龍船(劃龍舟)”活動仍然如火如荼。三天的假期對於這個區域的端午節而言,顯然不太夠用。
事實上,在憋瞭整整三年以後,珠三角地區今年的龍舟賽事,已經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火爆出圈,讓無數北方人徹底開瞭眼。目睹瞭“龍舟漂移”、“龍舟急剎車”、“房東極限內卷”的北方人從此明白,龍舟並不是他們想象中那種充滿形式主義的陳腐風俗,而是一項龍精虎猛、技巧與激情並存、可令人血脈噴張、致一城萬人空巷的頂級競技。
佛山疊滘,萬眾矚目的龍舟漂移。
圖1;攝影/前方高能 ; 圖2;攝影/ 一隻肉魚
而速度與激情,隻是廣府龍船文化的一個方面。其實僅在時長上,廣府人的“龍舟月”就足以震撼外鄉人:極端而言,此地的龍舟活動可以從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最早的“起龍”開始算起,一直持續到農歷五月末。在今年這種大傢憋瞭三年勁兒沒扒的龍舟大年,不少廣東老板甚至會面臨精幹員工流失的嚴峻問題,尤其是那些在船上至關重要的左槳選手、鼓手、舵手等,輕則請年假、長假,重則停薪留職,甚至直接玩消失,畢竟“工作可以不要,龍船不能不扒”。
而在社交媒體上幾十秒的短視頻裡,人們隻能看到S彎大漂移的激情動感,感慨房東們與其身價完全不匹配的辛苦和拼搏,卻很難看到這背後更強大、復雜的文化因素。要知道,僅僅靠好勝之心和有錢有閑,很難讓如此多的人投入如此多的能量。廣府龍船滿滿的噱頭背後,其實藏著許許多多古老而生動、堅固而可靠的人文傳統。
龍精虎猛的扒仔,即劃手。攝影/盧文
01
在廣東
龍船竟然是“活”的
早在一個月以前,在短視頻平臺上,珠三角各地龍舟訓練的視頻就已陸續流出。他們或是在健身房裡制作秘訓設備,或是在祠堂中在列祖列宗的監看下連夜訓練,或是斥巨資購買碳纖維船槳,或是在一艘龍船上頭尾對“扒”鍛煉操控……總之,其目的,就是為瞭在比賽中,達到無比狂野的速度,以及對龍舟極其精微的控制。
所謂“彎道看佛山,直線看東莞”。在佛山南海的疊滘,瘋狂的龍舟漂移在今年終於開賽,一艘數十米的龍船上,扒手們有如可以隨意分解組合的發動機,本著“寧可煲(撞)爛,不可扒慢”的原則,無限漂移狂暴過彎,急剎橫移,其配合之微妙,精神之飽滿,場面之奇幻,觀感之酣暢,也許連達喀爾拉力賽和頂級F1賽事都難以匹敵。
在狹窄的河道中扒龍船。攝影/盧文
而在東莞萬江這樣的大水域上,大直線上的龍舟劃出瞭運動員級別的水準,專業的解說隨時報出各傢的槳頻,人們在暗流亂湧的“獅子洋”上猛沖,鼓手依據對水勢之觀察,對隊員的瞭解,不斷翻起鼓花,隨著節奏變化,精猛的扒手們一體同頻,擊波斬浪,讓觀者不禁熱血沸騰。
而這種非要分出個輸贏的競賽,傳統上,被稱為“鬥龍”、“鬥標”,由於其激烈好看、富有趣味,所以社交媒體上出現的扒龍船,往往都是鬥標的場景。——然而,不得不特別指出的是,“鬥標”,不過是廣府扒龍船繁復習俗中的一個環節。而在我看來,相比“鬥標”,“趁景”,其實才能真正體現出廣府龍船文化之精髓。
華麗的趁景活動。攝影/Jeff
而要講趁景,我們還要先從“龍舟”、也就是這艘可以用來渡水的船隻本身講起。
要知道,龍舟,不僅是裝飾著龍頭龍尾的窄體賽艇,更是具備某種神秘色彩的民俗道具,事實上,廣東人會在某種程度上視龍舟為真龍,對其極為尊重,但凡啟用,都要經過繁瑣而嚴謹的祭祀儀式。不少地方至今仍不允許穿鞋扒龍船,乃至龍船過橋過洞提要前放鞭炮,為瞭提示橋上的人離開,以免在上方跨龍船而表現出不敬。
在龍船上燃放鞭炮。攝影/范號
對於一座珠三角的水濱村莊而言,一艘龍船在很多方面代表瞭一村之臉面。如今競速所用的龍船,多是近年來用杉木制作的,快固然快,但江湖地位卻低。而各個傳統的龍舟村,都有其所謂的傳統“老龍”,這種龍船一般由產自馬來西亞的坤甸木制造,因其質地沉重堅硬、耐蝕耐蛀,因此在平時往往被埋在村中某個特定的水池的水下或者淤泥之下,這樣保存的老龍可以擁有極長的使用壽命,如今最老的佛山鹽步的老龍,竟有近六百歲之年齡,慈禧太後曾賞賜它12支“雉雞尾”和“百足旗”,如今的老龍頭上還長有白須,代表其年歲之悠久。
“雞頭公”龍船的龍頭。攝影/自然造物
而廣府龍舟之擬人化,不隻局限於裝飾上的生動心思,最關鍵的是,龍舟與龍舟之間,竟可以代表一村、一族互相交朋友、攀親戚。一般而言,向來聯絡有親、友好之村落,其龍船便是“兄弟船”。還有認父子船的,譬如佛山鹽步的老龍就認瞭廣州泮塘的龍船為自己的契仔(幹兒子)。最特殊的,是新橋村有一雌一雄兩條龍舟。村民甚至認為,這兩條龍會每年都會生出龍蛋,每年端午,執事人員把“三華李”等水果當做龍蛋從聖母廟屋頂散落,村民用傘和帽子接住食用,以圖吉利之意。
而珠三角水鄉之間,親戚相互走動探訪,是在過年的時候。而世代友好的村莊或宗族,以整個村莊、宗祠形式互相探訪,其載體即是端午之龍舟。
鄉民們為龍船裝龍尾。攝影/奧利給餅餅
從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開始,村中就組織男丁,把龍船從淤泥裡抬出來,刷油、保養一番,然後經由福德齊備、有聲望的村中長老“采青”(即采回新鮮的禾苗一類植物裝飾在龍船上),並舉辦請神儀式(從龍王廟中請出龍頭龍尾組裝上),最後用公雞血為龍頭點睛。儀式完成,鑼鼓叮咚,鞭炮震天,這條龍舟,也即將代表一村之老少,肩負起為期近一個月的繁忙社交與競技任務。
起龍以後,本村一面便開始組織人力訓練扒船,一面開始向世代友好村落之龍船發出邀約,是為“招景”。受邀之村落欣然答應,並扒船前往,是為“應景”。——沒錯,在“應景”的行動中,龍舟不隻是競技和表演的道具,更是實實在在跨江過海,穿越水道的交通工具。
起龍。攝影/二中兄
而龍船的友誼,除瞭來自最基本的姻親聯絡,也可能源自於歷史上的某種羈絆。譬如,鹽步老龍認契仔,就是因為兩村在數百年前的一次競技中雙雙體現出良好的氣度和風范,以至於彼此欣賞認可,最終攀成親戚;又譬如廣州石門街鴉崗村,人和鎮蚌湖片區相隔十幾公裡,卻一直會在端午節互相應景。
這是因為,300多年前端午節的一次龍船大會景中,蚌湖的龍船在恰好在鴉崗附近遇險,而鴉崗的龍船剛好也在旁邊,鴉崗村民便用龍船緊挨蚌湖龍船,並肩涉水前進,護著兩條蚌湖龍船返回鴉崗避險,是為“雙龍出海四龍歸”,從此兩村一直互稱鄉親,不僅每年端午要互相探訪,更是在幾百年間一向彼此互助。
四方賓客應景赴會。攝影/二中兄
02
一村一景,
盡展嶺南鄉情
招景之村落,各地歷史上自有其俗成之約定,規模較大的“景”大部分集中在五月初一到初五,哪天有哪裡的景,甚至會被本地人編成順口溜以方便記憶。當然,如今,各村也會提前在本村公眾號等渠道提前公示出招景之時間,以及本村龍船探親巡遊的路線規劃。
而在一些臨近江口、江面寬闊的大村,“景”是十分壯觀的,譬如廣州的“車陂景”即是在清代時由官方指定的“官景”,即其他村無論是否被邀請,都可以前來應景,並受到款待。其招景期間,最多一日能接待幾百條龍船。在佛山、東莞、中山等地,都有類似的“龍舟大村”,龍舟活動都已陸續成瞭非遺,眼下這個時節,臨村的水域之上,龍船你來我往,鞭炮聲聲不絕,岸旁人聲鼎沸,放眼望去,隻是無盡的熱鬧與繁華。
繁華城市狹窄湧道中的龍舟。攝影/盧文
當然,隨著如今現代城市的發展,一些新興的“土豪村”也成瞭新的龍船焦點,最典型的就是廣州的獵德村(獵德街道),一方面,這一村落本就擁有傳承悠久的龍船傳統;而更重要的是,它坐落在天河CBD之中,背後即是廣州塔,被譽為“中國第一土豪村”,很多著名的“房東梗”即來源於此村。
本村招景之時,一方面因為雄厚的經濟實力,所以場面風光;另一方面,圍觀的“趁景”之人早已不限於村中百姓,城市中的居民,白領,外賣快遞小哥,外來的遊客,無不特地前來駐足觀看,畢竟,“圍觀有錢人為你表演的機會並不多見”。傳統的聯絡鄉村情誼的招景,如今成瞭城市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公共景觀。——要知道,廣州全市禁燃鞭炮,但隻有在端午時節的獵德區域是個例外。
大橋下的龍船活動。攝影/盧文
作為應景的龍船,扒到要探訪的親友村落的水域後,一般要三進三出以表敬意,如果你足夠有誠意,你甚至可以一直來回往返扒船,為親友及趁景的群眾表演,這時候,主人傢會必須派出德高望重的長老遊泳登上你的龍船,按住你放龍船鼓,讓大傢上岸休息接受款待。其實,如今許多互相探訪的村落之間早已沒有實際的血緣,大傢平日裡也許根本不認識,但既然扒著龍船來瞭,彼此之間一定要親切地稱一聲老表,嶺南宗族的鄉情,也在這獨特的習俗中,因水網與龍舟聯絡起一張溫情的大網。
表演性質的“扒龍船”。攝影/范號
當然,大傢絕不會空著手前來應景,譬如當鹽步老龍前去泮塘探望他的契仔時,泮塘會為老龍簪掛寓紅花和紅綢,然後贈送一頭大燒豬、標旗、米酒、龍船餅,以及泮塘之特產鮮菱角、馬蹄粉等禮品,鹽步則回贈當地之特產秋茄等物。
而“趁景”的友好表演結束後,有些村落才會舉辦“鬥標”比賽。鬥標有順水鬥、逆水鬥;直線鬥、轉圈鬥;定距鬥,不定距鬥;坐著鬥,站著鬥。總之,如何鬥標,戰況是否激烈,也要看村子的氣質與地理環境,譬如近獅子洋畔的村落,河湧廣闊,亂流橫沖,此地各村龍船,鬥快鬥力,好爭強鬥勝,多屬“鬥龍”,這就是為什麼“直線看東莞”;而西江水系之內河湧密佈之地,往往水流緩慢,其扒龍舟風格便更偏重追求表演技巧。
獵德村端午期間的水上民俗活動。攝影/盧文
到如今,城市、乃至更大規模的公共組織也會組織龍船比賽,它們與村莊、鄉土組織舉辦龍舟活動在珠三角的端午節中交相輝映,讓觀者眼花繚亂。地方宣傳上,會以表格形式標明“是否鬥標”、“是否趁景”以做區分。往往,某某龍舟錦標賽往往隻是單純的競技,而某村、某居委會舉辦的“龍舟文化節”一類,則往往是趁景鬥標同時進行的傳統項目。
一般而言,等到龍船的表演、競賽全部結束後,村民、尤其是小孩子跳下河去洗“龍船水”,因龍船有著神聖之意味,所以被龍遊過的水自然吉祥。而後,大傢簡單休整,相聚於祠堂,這一切活動之收尾,自然是吃一餐隆重熱鬧龍船飯。
為龍船景準備的大燒豬。攝影/盧文
龍船飯,原本隻是大桶的、混合好的海鮮、肉、菜與飯,無論是船上辛苦的扒仔,還是執事人員、村中百姓、來應景的客人,隨時吃得上,吃得飽。做龍船飯的食材也有講究,一些地方會用辣椒與頭菜丁混合肉類炒成“龍船菜”,辣椒可為下水的扒仔祛濕,頭菜即是“頭彩”之意,當然,用來祭祀、送禮的大燒豬等食物,也會在扒龍船結束後被大傢分而食之。
龍船飯,一盤盤誘人的燒豬。攝影/二中兄
隨著大傢的日子越過越好,龍船飯漸漸成瞭盛大的鄉村宴席。除瞭個別村有些特別講究(譬如有些村的龍船飯中不能有魚,怕其被翻撿而不吉),以及道道菜都取和龍船有關的好意頭,其流程與菜色,就完全是一席常規而豐盛的廣府酒宴。
但菜色本身其實不重要,因為在廣府人的心中,這頓龍船飯,幾乎是比肩、甚至超越年飯的存在,一年一度,全村老少、乃至友村兄弟歡聚一堂,把酒言歡,暢飲之餘,又借意頭之光彩吉祥,所以,哪怕龍舟水(在珠三角,龍舟月下的雨被稱作“龍船水”)再猛,也不能阻止他們吃一頓龍船飯。
祠堂裡的龍船宴。攝影/二中兄
酒足飯飽,夜幕漸沉,最後一場趁景結束後,龍頭將被重新供奉回龍王廟,老龍的船身則將被再一次埋入河床沙泥中,是為“藏龍”。至此,廣府人的端午節才算正式結束,然後,大傢該收租收租,該上班上班,該找工作找工作,經此一個龍舟月,宗族之團結,鄉親之情誼,無疑又進瞭一步。
村中兒童與即將被“藏”的船身。攝影/盧文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