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如果厭倦瞭倫敦,那他就厭倦瞭生活。 ”

英國文學巨擘塞繆爾·約翰遜無法預料,自己在18世紀說過的話會在今天有瞭完全不一樣的解讀——

那些沖著“國際大都市”名聲而來到倫敦的遊客,說不準有多厭倦生活,但他們一定能在倫敦眼、白金漢宮和大本鐘感覺到這座城市無聊的氣質。

△倫敦被評為無聊城市,早在預料之中。/unsplash

據英國《獨立報》,最近英國某分析網站排瞭個“全球最被高估的城市”榜單,倫敦以13.8%的失望指數成功擠進瞭前十。

該網站以TripAdvisor的海量遊客評價為數據源,特別抓取“太令人失望瞭”“不如預期”等字眼後,得出結論:倫敦的許多景點都趨於老舊、無聊,可能比起有歷史的建築,街頭美食、音樂會、夜生活和藝術才更吸引年輕遊客。

但如果你把這份榜單和評價遞到倫敦人面前,他們可能壓根不想為這座城市辯駁什麼。他們可能會默默點頭,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神態對你說:“Typical.”(“一向如此。”)

是的,善於自我嘲諷、抱怨就是他們的冷幽默。對於這種尷尬場面,倫敦人早就擺爛瞭。因為,無聊就是他們的底色。

△倫敦人,甚至會自我調侃他們無聊。/unsplash

倫敦的無聊指數,從來沒低過

確實,倫敦的景點乏善可陳,無非就是摩天輪、大本鐘,外加白金漢宮這種皇傢宮殿,其餘的就是博物館、藝術館和畫廊,還有各種各樣的塔橋。

△倫敦到處是這樣的橋,看多瞭也就膩瞭。/unsplash

這裡或許隻適合對歷史和藝術有濃厚興趣的遊人,所有場所都需要你慢下來靜靜觀賞,而觀賞也是有門檻的。

觀賞累瞭,想要吃點特色美食,這時候關鍵的地方來瞭,倫敦的美食才是無聊的天花板

除瞭炸魚、薯條和三明治,你好像吃不到什麼特別好吃的英國料理。有留學生吃多瞭,回國看到薯條還PTSD,街邊小攤麻辣燙都成瞭極品料理。

△英國隻有炸魚薯條能吃,但英國人能把炸魚薯條做得極好吃。/unsplash

如果興趣淺淺,渴望來點娛樂消費,倫敦有是有,但去商場要趕早,因為他們說打烊就打烊。

倫敦最熱鬧的還得是夜晚的酒吧,但當你嘗試在酒吧裡與一個倫敦人交流時,你可能會發現倫敦之所以無聊,和這裡的人脫不瞭幹系。

△與倫敦人社交,多少要忍受無聊和尷尬。/unsplash

英國作傢凱特·福克斯的《英國人的言行潛規則》一書早已將他們的國民性格剖析得透徹。

如果要用最簡短的話來總結,那就是每個倫敦人都是最矛盾的個體。

比如,我們都知道,想要與一個陌生的倫敦人以最快的速度破冰,你得用問候天氣的small talk來開場。度過瞭綿綿不斷的陰雨冬季,如今倫敦的夏日正適合你贊嘆幾句,但當你聽到他們在抱怨天氣熱時,你可別輕易調侃:“這叫熱?根本不算,XX那裡才叫熱!”這無異於在雷區瘋狂冒犯。當英國人抱怨天氣熱,那隻是一種抱怨式的幽默,隻要點頭認可即可。

除此之外,在倫敦,你不能表現出過分熱情,公共場合裡遵守規則排隊是默認的禮貌,社交中不談錢是嚴格的規則,但相處久瞭你就發現,表面上保持淡泊謙虛的英國人,內心裡照樣充滿瞭對錢和免排隊權的渴望。

△ 不懂點英式社交規則,就會覺得處處踩雷。/unsplash

你頂多能在酒吧這種場合中,見到他們酩酊大醉、喧鬧粗魯的場面,但回歸到日常,他們依舊是拘謹有禮的、嚴肅平庸地出現在你面前。

△倫敦人,出瞭名的遵守規則。/unsplash

倫敦人的娛樂休閑方式挺常規的,他們偏愛慢跑、散步,沿著倫敦的泰晤士河或者周邊橋梁散步確實能一覽秀美風光,但不太尋常的是,他們還會在大型墓地,比如像Brompton Cemetery這樣的皇傢墓園裡慢跑散步,讓你著實費解。

△在墓園跑步也不覺得詭異,是因為墓園修得極美。/unsplash

但休閑時光,比起跑步或出門社交,更多英國人可能選擇關上傢門便歲月靜好的園藝,據統計,一個英國人一生平均要為園藝支出3萬英鎊,最近倫敦還在搞一項活動,號召全倫敦900萬居民購買種子種野花。

凱特·福克斯將這種性格歸於“社交拘泥癥”這個詞,按時下流行的MBTI人格類型來說,英國倫敦人很可能是ISTJ,很有組織性和可靠性,但在社交中可能會過於拘泥於規則和傳統,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看上去比較無聊。(隻是看上去而已,沒有說ISTJ不好的意思~ISTJ內心絕不無聊。)

△ISTJ人格在英國占的比重最高。/MBTI面包體工坊

倫敦人,根本也沒想對抗無聊

為什麼倫敦人這麼無聊?

我們或許能從地理維度上窺探到些許因素。那是一個相對較小、過度擁擠的島,這樣的環境下會衍生出相對保守、註重隱私、社交上避免侵擾或幹涉他人的消極禮貌文化

作為一等一繁華的大都市的倫敦也不例外——這裡的公園充滿瞭散漫的鄉村生活氣息,散落又缺乏連續性;倫敦城裡散佈瞭大大小小十幾個農場,分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在倫敦生活久瞭,關於大都市的印象都會在你心裡慢慢瓦解。

△倫敦人對鄉村生活向往至極。/unsplash

這裡的居民幾乎都擁有自己的一塊小小的花園,精心打理自己的私人綠地,或許在心態上,倫敦人認為自己仍然生活在一堆村莊之中

從歷史的維度上看,英國人這種內斂、壓抑、堅韌、不情緒化且自我控制的性格,或許起源於古希臘的斯多葛主義,主張理解痛苦和艱辛,這種德行的實踐,才能通往幸福的路途。

△倫敦人的無聊基因,早就註定瞭。/unsplash

英國料理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做出很好吃的美食似乎是在他們的能力范圍之外,這或許是因為他們的中產階級從維多利亞時期起就開始有所節制。

對於他們來說,飲食跟文化無關,不過是活下去的燃料補給品而已,他們甚至認為,難吃又乏味的食物對靈魂最好,所以總有人開玩笑說:“英國人與所吃食物的關系,多少有點兒像無愛的婚姻。”

△英式三明治365天不重樣,看著就覺得冷淡。/unsplash

英國人的情緒控制堡壘太強,他們甚至認為這種自我克制非常瞭不起

即使在備受民眾愛戴的戴安娜王妃去世那年,兩個皇室幼子在葬禮上也隻是似有似無地流瞭幾滴眼淚,絕大多數英國民眾都贊揚他們的勇敢莊重。

疫情期間英國女王在全國發表的講話,也用“自律、平靜、幽默”這三個詞形容這個國傢的特征。

△倫敦人,出瞭名的有一副撲克臉。/unsplash

倫敦人根本沒想對抗無聊,還因為他們可以把無聊玩出千百種花樣來

在倫敦,一年一度的“無聊大會”都成瞭他們的傳統活動,創始人James Ward連裝都不裝,聲稱這就是為世俗、普通、顯而易見以及經常被忽略的事物舉行的一場慶典,討論的話題都是微不足道、沒有什麼意義的。

比如他們可以聚集起來討論全世界198個國傢的國歌有什麼相似之處、冰激凌車的鈴聲風格是怎麼樣的……有位生物基因統計學傢還專門記錄噴嚏,打一次噴嚏就記錄它的日期、時間、地點和正在做的事,以強弱等級分類。從2010年至今,大會討論的話題一直保持著高濃度的無聊指數。

△一年一度的無聊大會,保持著極高濃度的無聊指數。/unsplash

英國人有自己的無聊哲學,就像他們本國的哲學傢阿蘭·德波頓的《無聊的魅力》裡說到的:“互聯網的問題是,它幫我們阻擋瞭無聊以及它的許多好處。”

在過去的10多年間,我們迅速習慣瞭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信息世界,但這一世界也包裹著一種危險——我們似乎沒法專註於思考周邊的事物,我們忍受不瞭無聊。

就算對一個地方厭倦瞭,去到另一座城市旅行,我們對待單調的、靜態的事物依舊沒有什麼耐心,無聊乏味的地方會讓我們失望不安。

在倫敦,你處處可以體會與無聊的相處之道。比如習慣刷手機的人,在倫敦地鐵可能會發瘋,手機屏幕上顯示的是“No Connection(“無法連線至網絡”)。倫敦人的應對辦法是在地鐵上安靜地閱讀一本書,或者報紙、雜志。

△倫敦的地鐵,對容易感到無聊的人來說就是煉獄。/unsplash

到瞭星期天,想逛商店的人要做好計劃泡湯的準備,因為這天倫敦的商店、劇場和大多數電影院可能會關門。對此,倫敦人幹脆帶上傢人出城去郊遊、野餐,徜徉在自然山水之間。他們重視閑暇和田園式的生活情趣,即使這在外人看來慢得有點無聊。

△ 倫敦人周末最愛在城市周邊遊山玩水。/unsplash

倫敦確實不大適合過來找樂子的遊客,待久瞭你會發現這裡過於務實、平淡無奇。就像貫穿這座城市的泰晤士河,被淬煉成出一種寵辱不驚的平靜氣質。

倫敦人總能在繁忙的都市生活和“田園夢”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無聊反倒促成瞭倫敦純粹的生活。而真正純粹的生活,又哪用得著打發呢?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