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湯蹈火 向險逆行

——探析奮戰在搶險救災前線的工程救援兵能力之源

武警廣西總隊某機動支隊救援隊員展開救援訓練。圖為領取裝備趕往救援現場。

綠色、橙色、白色——每當災難降臨,隻要看見穿著這些顏色的身影逆行而至,總能帶給人滿滿的安全感。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負重前行。”救災現場,那些身著橙色救援服的官兵,正是負重前行的一員。

一次次沖鋒在水火無情的一線,一次次堅守在最危險的關口……他們以平凡之軀向險逆行,為人民群眾鑄就堅強防線。雖然也會害怕危險、恐懼死亡,但他們的字典裡從沒有“退縮”二字。

前不久,記者走進武警廣西總隊某機動支隊某中隊工程救援排,聆聽他們在平凡崗位守護人民平安、點亮希望之光的動人故事。

價值觀

“因為被光照亮過,所以我也想成為其他人的光”

“班長,怎樣才能成為一名特戰隊員?”剛進軍營那天,懷揣“特戰夢”入伍的新兵夏世豪就迫不及待地問班長。“那得努力訓練才可以。”班長笑著對他說。

這句話,讓夏世豪幹勁滿滿。新訓3個月,他憑借加倍努力,各項訓練成績都名列前茅,很快成為新兵裡的佼佼者。臨近分配,夏世豪每天都在憧憬自己成為特戰尖兵的帥氣模樣,想象著未來戰鬥時的颯爽英姿。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竟然被分到瞭工程救援排。

夢想中戰鬥沖鋒的熱血場景,突然變成灰頭土臉的破拆挖掘;手中握著的不是鋼槍,而是各種類型的救援工具……這讓一心想當特種兵的夏世豪情緒低落,面對那身橙色的救援服,他心裡甚至有些抗拒。

改變,源於一次救援初級培訓。

那次培訓,夏世豪被選中扮演地震中的受困者。被埋在“廢墟”之下,夏世豪剛開始還覺得新鮮,但很快,他的內心便泛起恐慌。地下空間十分狹小,沒有水源,也沒有食物。時間一分一秒流逝,蜷縮在黑暗中,他的雙腿早已麻木。

聽著救援隊員的腳步聲靠近又遠去,夏世豪越來越害怕:要是一直被困在這裡怎麼辦?要是沒被救援成功怎麼辦?

直到被生命探測儀發現,被救援隊員抬出“廢墟”——受困近5個小時,看見橙色救援服的瞬間,夏世豪仿佛看到瞭希望的光。培訓後的復盤會,他向戰友分享自己的感受:“置身於‘廢墟’下時,我才明白救援的意義在哪裡。”

從那天起,夏世豪不再執拗於曾經的“特戰夢”,下定決心精練救援技術:“我希望憑借自己的努力,救出更多身陷險境的人。”

進行救援訓練時,夏世豪腦海中常常回響起班長的一句話:“隻要在平凡崗位上做到極致,我們每個人都有特別的價值。”對救援隊員來說,隻有充分認識救援的意義、理解救援的價值,才能用百分之百的準備應對萬分之一的危險。

“因為被光照亮過,所以我也想成為其他人的光。”救援作業手范明明始終記得孩童時的一段經歷。那年,他因為貪玩失足落水,在生死關頭被好心人從水中救起。從此以後,范明明幼小的心靈就悄悄埋下一顆種子。

18歲那年,由於未能如願邁進軍營,范明明選擇進入消防隊鍛煉自己。他開始對救援事業有瞭更具象的認知:“救援的意義,在於絕不放棄任何一個生的希望。”一直到真正成為一名武警救援隊員,范明明始終把這句話刻在心裡。

“時刻樹立救援意識,才能在危急時刻做出正確選擇。”談起救援工作的嚴肅性,副班長耿富倉向記者講述瞭一個故事。

那次繩索上升下降訓練,一名新兵由於緊張忘記調整裝備下降裝置,眼看就要對“受困者”造成二次傷害。發現情況不對,一旁的耿富倉一把抓住吊在半空的繩索,快速進行固定。因為他及時反應,事故得以避免。這次經歷,也讓耿富倉對救援工作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錘煉救援意識不隻限於任務中,更在平時的每分每秒。

“救援隊員這個崗位雖然平凡,但背負著人民的期許。隻有真正認同崗位價值,才能順利完成每項任務。”耿富倉說。

技術觀

“914套工具,每練精一套,就可能多救一個人”

車庫內,一輛體形龐大的救援車格外引人註目。“這是我們最可靠的‘戰友’。”救援作業手文爭指著救援車對記者說。

打開車廂,琳瑯滿目的工具讓人眼花繚亂。“這裡有914套救援工具,要是挨個鋪在地面上,連起來足足有100米長。”談話間,文爭如數傢珍般,向記者介紹這些救援隊員的裝備。

文爭入伍前當過汽車修理工,對各種工具的使用都有獨到見解,被戰友們稱作“工具大師”。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工具大師”也曾因不會使用工具被嚴厲批評過。

剛入隊時,由於基礎較好,文爭使用工具迅速達到訓練大綱上的標準。

“班長,這些工具就像我的雙手一樣熟悉,不用再練瞭吧?”文爭自信滿滿地對班長說。沒想到,他很快就被現實上瞭一課。

一次實戰訓練,救援隊員需要在規定時間破拆預制水泥板,並保證預制水泥板下“受困人員”的人身安全。命令下達後,文爭立即拿起破拆器開始救援。飛揚的塵土間,他急得滿頭大汗,預制水泥板卻沒有絲毫損傷。

規定時間將至,救援任務眼看要宣告失敗,班長一把拿過文爭手中的破拆器進行作業。沒過多久,預制水泥板被成功破拆。原來,班長隻是稍微調整破拆器的使用角度,就高效完成瞭任務。

“光有蠻力,沒有駕馭裝備的技術,不掌握裝備使用的技巧,再厲害的工具交到你手裡也是徒勞。”班長嚴肅地對文爭說,“如果這是真實救援,受困者的生命很可能已經岌岌可危。”聽到班長的話,文爭羞愧地低下頭。

自那以後,文爭一有時間就背理論、記參數,研究各種工具的使用技巧和極限性能。“救援工具就是救援隊員手中的‘槍’。如果沒有技術加持,空有一腔熱血,不但無法救出受困者,還會給救援任務添麻煩。”他感慨道。

為瞭避免工具損壞耽擱救援時間,文爭還自學瞭維修技術。每次工具發生故障,他都會將其拆開仔細研究。怕拆完裝不回去,他就用手機拍下拆卸過程,再對著照片進行安裝。一遍遍拆卸組裝,文爭拍下幾千張工具照片,逐漸全面掌握這些工具的使用維修,真正做到對工具“像雙手一樣熟悉”,也因此收獲瞭“工具大師”的美稱。

當被問到為什麼如此執著於學習各種工具時,這個大大咧咧的小夥子認真回答道:“914套工具,每練精一套,就可能多救一個人。技術,對每一個救援隊員來說是看傢本領,是生命保證,給人生的希望。”

和文爭一同進入工程救援排,救援隊員賈雨農卻沒有文爭那麼好的工具基礎。他曾經自嘲,自己是隊裡訓練“失敗次數最多的人”。

一次集訓,賈雨農所在小組需要在狹窄管道內進行向上破拆訓練。由於管道積水、空間狹小,電動破拆裝備有漏電風險,內燃機破拆裝備也無法使用。賈雨農和戰友隻得對15厘米厚的預制水泥板進行人工拆除。

粉塵不斷透過面罩鉆進鼻腔,潮濕悶熱的環境幾乎讓人透不過氣。持續向上作業,賈雨農感到雙臂酸脹不已。但奮戰瞭近5小時,他們依然沒能拆除預制水泥板,任務以失敗告終。

看著扮演受困人員的戰友近乎虛脫的模樣,賈雨農心中滿是懊惱。

“隻有在失敗中不斷學習成長,才不會在真正救援時感到無力。”後來,遇到專業技術比武,賈雨農總是積極報名。每次訓練失敗,他都會認真總結、反復思考。慢慢地,賈雨農的技術水平與日俱增,還在支隊組織的專業比武中榮獲佳績。

“專業的工具是我們的神兵利器,冷靜靈活的頭腦是我們的制勝法寶。隻有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不斷提高救援技術,才能真正錘煉出與死神博弈、與時間賽跑的過硬本領。”賈雨農說。

武警廣西總隊某機動支隊救援隊員展開救援訓練。圖為攜搜救犬搜尋“被困人員”。

時間觀

“不能寄希望於最後一秒營救成功,必須要‘搶回’每一秒”

“8分鐘內攜帶裝備器材,做好出動準備!”午夜,哨音乍響,官兵們從床上一躍而起。領取器材、出動車輛、打包物資……所有人各司其職,迅速奔向自己的戰位。

隨著最後一名隊員登車,秒表按下暫停,值班員巖省緊皺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這是他們本周第3次緊急拉動,用時比上次又縮短瞭。

對救援隊員來說,“24小時”是災難發生後的黃金救援時間。可一旦遇到深夜低溫等情況,黃金救援期就會大幅縮短。因此,每名隊員入隊後,都會在上衣左邊口袋放一塊表,用來提醒自己救援時間的寶貴。

2022年10月,一次山火救援,巖省正帶著幾名戰友巡邏,突然接到赴某區域開辟隔離帶的指令。趕到現場後,巖省倒吸一口涼氣:這是一片縱深近100米的樹林,5個人要想在4小時內開辟出隔離帶,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然而,無情山火在前,萬傢燈火在後,容不得半分退縮。“保證完成任務。”回復完上級,巖省和隊員迅速拎起裝備投入戰鬥,摩托鋸的轟鳴聲瞬間響徹山林。

置身火場一線,巖省與戰友們連續奮戰多日,幾乎沒睡過一個完整的覺。在妻子眼中,巖省是個慢性子,做事總是不慌不忙;在戰友眼中,他卻是典型的急性子,“生死救援”的時間觀已經被他牢牢刻進骨子裡。

“一秒兩秒,有必要糾結嗎?”對於巖省的時間觀,一級上士周維德曾經並不理解。在他心中,一秒隻是一次眨眼的時間。周維德沒料到,短短一秒鐘,竟然會導致救援行動失敗。

那次跨區拉動演練,周維德與戰友連續機動十幾小時,剛到達現地,就聽見遠處傳來該地“村長”的呼救聲。隊員們扛著裝備,跟隨“村長”腳步,快速趕往事發區域——隻見一口直徑不足50厘米、深度30米的井中,一名“男孩”正困在裡面。

井底氧氣含量低,救援工作迫在眉睫。周維德與戰友決定,采用倒立下井方式展開營救。沒有氧氣,人最多隻能堅持5分鐘;倒立下井,這個時間還會因為腦部充血大打折扣。

第一次,周維德被狹窄的井壁卡住,營救失敗;第二次,下潛速度太慢,氧氣不足,再次失敗;第三次、第四次……隨著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周維德越來越絕望。他咬緊牙關,決定再嘗試一次。

“1、2、3、4、5……”周維德在心中默默數著時間,一點點接近“受困男孩”。在數到第203秒時,他終於成功救起“受困者”,現場導調人員卻告訴他:“超時一秒,任務失敗!”

聽到結果,周維德第一次感到,短短一秒鐘竟然如此沉重——那是生命的重量。“我們不能寄希望於最後一秒營救成功,必須要‘搶回’每一秒。”那次訓練後,他終於真正理解瞭工程救援兵的時間觀。

走進中隊案例分析室,一幅幅災害現場處置分析圖被張貼在墻面。“每次案例分析,大傢都會為怎麼快一點、怎麼穩一點激烈爭論。”中隊長胡鴻林告訴記者。中隊部電腦裡,存放著上千份大大小小的行動預案,救援隊員們將每次訓練與任務的成果總結梳理出來,隻為在實戰中快上一秒。

一次案例分析,針對“某地發生房屋坍塌,如何解救受困者”的議題,班長宋輝與周維德爭執不下:一方覺得應該采取高空救援,另一方則傾向於加固房屋結構,通過定點破拆展開營救。兩人誰也不服誰。

為探索哪個方案更好、更快、更符合實際,他們直接展開實踐測試。夜色漸漸遮蓋住天穹,兩組隊員作業的煙塵彌漫在整個場地,讓人一時分辨不清現場進度。

“報告!”隨著周維德的聲音響起,他帶領小組隊員率先完成任務,證明瞭自己方案的可行性。

“像這樣的比拼每天都在進行,沒有最快、隻有更快。”周維德說,“這是我們救援隊員應有的時間觀。”

(本文刊於《解放軍報》2024年7月30日第5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