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百姓心目中的吉祥之燈永放光芒

——記龍巖采茶燈非遺傳承人楊彩瓊

◎羅紅湘

非遺是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更是鄉愁悠悠的見證。非遺瑰寶采茶燈的保護和創新傳承,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的不懈努力,功崇惟志,薪火相承──題記

 

楊彩瓊,女,1972年9月生,非遺項目“龍巖采茶燈”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舞蹈傢協會會員,福建省舞蹈傢協會中青年舞蹈創作委員會委員,新羅區舞蹈傢協會副主席,現任龍巖山歌戲傳習中心書記,龍巖市管優秀專業人才,國傢二級演員。

1989年,楊彩瓊在龍巖藝校學習期間第一次接觸采茶燈,師從采茶燈省級傳承人黃淑霞老師,從此便與采茶燈結下瞭不解之緣。30多年來,楊彩瓊下鄉村入社區進校園,收集保護珍貴的歷史資料,推廣傳承表演技藝,培養采茶燈傳承人,編寫培訓教材,積極向海內外推廣宣傳采茶燈優良傳統文化,充分挖掘采茶燈的文化內涵,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讓古老的采茶燈在新的歷史時代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綻放出絢麗奪目的光彩。

 

結緣采茶燈,勤學苦練精湛表演技藝

 

采茶燈又稱采茶撲蝶,是福建省的漢族民俗舞蹈,這一蜚聲海內外的傳統藝術瑰寶起源於龍巖市新羅區蘇坂鎮美山村,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

第一次接觸充滿濃鬱地方特色又喜慶歡快的采茶燈舞蹈表演,楊彩瓊才十七歲,正在福建省藝術學校龍巖分校學習。而引導她“入采茶燈門”的,正是現為省級非遺采茶燈傳承人的黃淑霞老師。

黃淑霞老師是土生土長的龍巖人,13歲師從龍巖著名采茶燈民間表演藝術傢溫七九先生,在采茶燈表演技藝上有很深的造詣,為傳承推廣采茶燈作出瞭突出貢獻,多次受到政府嘉獎。30年多來,楊彩瓊跟隨黃淑霞老師勤學苦練,不斷追求精湛的采茶燈表演技藝。

采茶燈動作舞步看似樸實簡單,但卻有其獨特的風格。比如“采茶蝶步”輕盈、細碎,身姿挺拔;“圓轉花扭步”出胯大膽,粗獷帶野味;舞蹈和隊形的變化也豐富多樣。楊彩瓊深知,成功沒有捷徑,隻有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招一式地反復練習,才能做到神形兼具。茶公茶婆的表演堪稱采茶燈舞蹈中的“靈魂”,最容易出彩也最受觀眾的喜歡,楊彩瓊通過細致觀察、用心揣摩,漸漸地把風趣詼諧的茶公茶婆演繹得活靈活現。在采茶燈進校園的傳承活動中,經她指導塑造的“小小茶公茶婆”一個個惟妙惟肖,讓人忍俊不禁。

在30多年的不斷學習和傳承實踐中,楊彩瓊已熟練掌握瞭采茶燈的“三支柱”“雲蓋月” “拔長竹”“水波浪”等30多種表現采茶路上上山、下山、涉水等情景的表演隊形,對采茶燈的藝術特點和文化內涵有瞭較全面的瞭解認知,進校園下基層時能系統地教學講解。2022年被龍巖市文化和旅遊局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采茶燈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守正創新,讓古老的采茶燈綻放新光彩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都發生瞭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審美情趣趨於現代化。如何讓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保護和傳承,是嚴峻而現實的問題。基於對時代潮流和傳統文化特性的充分認識,楊彩瓊認為,守正創新、與時俱進是古老民間藝術融入現代社會的必經之路。她說,“要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新生一代深入瞭解,並願意傳承創新的舞蹈內涵,才能讓非遺文化傳承下去。”

非遺進校園活動是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將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同學們的心中,讓古老的非遺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然而,在“龍巖采茶燈進校園”活動初期,也曾出現老師教得累、學生不願學、傢長很排斥的尷尬境地,一些學生甚至覺得采茶燈是老年人的舞蹈。

為瞭提高學生學習熱情,楊彩瓊充分挖掘采茶燈豐富的德育內涵,結合學生特點,將龍巖采茶燈動作與現代街舞相結合,並融入龍巖童謠和時尚的rap音樂,在舞蹈動作上融入采茶燈的基本元素如托燈、蝶步、撲蝶,茶公茶婆上山、下山等。在音樂方面應用瞭耳熟能詳的龍巖童謠《紅骨菜》,同時融入瞭街舞hiphop、breaking、locking等,把多元藝術融為一體而編創的《樂舞采茶燈》,形式新穎,別具一格,讓人耳目一新。

在保存采茶燈傳統藝術基因的基礎上,楊彩瓊善於融入時代特點和自己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理解,對采茶燈作品加以創新提升,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為瞭讓采茶燈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讓中學生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楊彩瓊在為龍巖一中創作《又見采茶燈》舞蹈時,除保留采茶燈原有的“三指捻扇”“蝶步”“正采”“撲蝶”等舞蹈手法外,吸收其他民間藝術成分,運用現代音樂編排成新穎且讓中學生樂於參與的采茶燈表演。此外,楊彩瓊積極參與新羅區推廣原創采茶燈大型課間廣播操、韻律操,讓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在體育鍛煉中浸潤孩子們的身心。

楊彩瓊還十分註重采茶燈傳承方式的靈活多變,在編排龍巖東山小學新羅區中小學課後服務特色課程“龍巖采茶燈集體展示”時,所剩不多的排練時間給楊彩瓊出瞭個大難題。善於思考的她打破常規“跳”采茶燈的表演模式,富有創意地提出“唱”采茶燈,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當全校千名學生整齊嘹亮地唱起《采茶撲蝶》,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悠揚悅耳的旋律響徹校園的上空,大傢仿佛被帶到萬頃碧綠的茶園中盡情享受采茶撲蝶起舞的愉悅。這場千人齊唱表演收到瞭意想不到的效果,獲得新羅區中小學課後服務特色課程“龍巖采茶燈集體展示”一等獎。

辛勞付出終得累累碩果。楊彩瓊以采茶燈為基本元素編排的舞蹈《茶歌》獲第三屆福建舞蹈“百合花獎”專業舞蹈大賽創作二等獎、優秀獎和組織獎、第七屆華東專業舞蹈比賽優秀表演獎。以原創曲目編創的排舞《采茶撲蝶》,參加在廈門舉行的福建省第二屆“舞動中國”排舞大賽獲得一等獎和優秀教練員獎,並被國傢排舞中心推薦為2016年度全國推廣節目。創作的舞蹈《茶園童趣》獲得2021年龍巖市中小學藝術節(舞蹈專場)一等獎、福建省第七屆中小學藝術節(舞蹈)三等獎。《又見采茶燈》《茶·飄香》分別獲龍巖市第三、四屆中小學生舞蹈比賽一等獎。

中小學生學習采茶燈的興趣和熱情已被點燃,采茶燈的獨特魅力備受關註。一位小學生主動跑來告訴楊彩瓊老師:“自從學瞭采茶燈,發現我阿嫲原來所表演的采茶燈‘正采’‘反采’動作不對,我現在可以當阿嫲的老師瞭!”還有一位傢長告訴她,自從孩子學習采茶燈歌曲後,竟著瞭迷似的,回傢吃飯時唱,做作業時唱,洗澡時也會唱上幾句。

 

勇挑重任,讓“非遺”瑰寶永放光芒

 

“對於非遺文化,用是最好的傳承,用是最大的發展。”多年來,楊彩瓊身體力行,持續做好采茶燈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推廣的工作。

采茶燈歷史悠久,民間珍貴的原始資料及原生態表演樂器道具,如不及時挖掘、收集,就會消失殆盡。對此,楊彩瓊多次與黃淑霞老師深入采茶燈發源地蘇坂美山村等地,搶救式地將采茶燈的歷史淵源、基本情況、音樂、隊形、動作、人物、服裝道具等資料用文字、圖表記錄下來,並通過視頻、音頻、3D影像等多元化的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盡可能保存采茶燈的全貌。

2009年9月,新羅區組織瞭一場由19個鄉鎮、街道、機關、學校、幼兒園上萬人參與的“萬人采茶燈表演”活動。參與節目編導的楊彩瓊,與時任總導演的黃淑霞老師克服種種困難,持續半年時間,自編教材,舉辦各層級培訓班,起早摸黑,進鄉村入社區,指導每支參演隊伍。該節目在中央電視臺《想挑戰嗎》欄目中挑戰成功,被授予“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表演盛況在海內外引起廣泛贊譽和關註。

2016年,新羅區文體廣新局、新羅TV、蘇坂鎮政府聯合開展“尋找小小采茶燈傳承人”活動,挑選瞭24位來自各鄉鎮學校的小演員作為傳承火種,組成“小小采茶燈傳承人藝術團”,利用兩年的暑假集中培訓,同時實景拍攝《小小采茶撲蝶》《斜背飄茶香》MV。作為總編導,楊彩瓊在做好龍巖山歌戲傳習中心本職工作的同時,早出晚歸,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圓滿完成編排指導任務。

非遺進校園活動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教育資源共享的重要舉措。2018年5月,龍巖市松濤小學開展“爭當采茶燈小傳人”主題系列活動。作為藝術指導的楊彩瓊,經常利用課後時間,通過研討、授課、示范等方式,向全校師生傳授采茶燈。

此外,楊彩瓊以龍巖山歌傳習中心作為主要采茶燈保護傳承基地,通過專業團體編導再度傳承給專業的演員,以更高的藝術水準弘揚提高采茶燈藝術性。同時熱心參與組建龍巖采茶燈民間藝術團,編寫采茶燈教材,策劃編排各種形式的采茶燈表演,著力打造采茶燈傳承平臺。據統計,通過舉辦培訓班、個別傳授、群體輔導等方式,楊彩瓊已輔導傳授專業、業餘采茶燈隊伍300多支。

楊彩瓊在深入挖掘梳理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註重在保護和傳承龍巖采茶燈的道路上持續探索實踐,轉化創新。她說:“龍巖采茶燈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將盡心盡力把采茶燈給傳承下去,讓這盞百姓心目中吉祥之燈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節選自《巖聲》2024年第1期。

《巖聲》,國內統一刊號:CN-35 ( Q )第0135,是研究龍巖文化,聯系海內外龍巖華人華僑情誼,宣傳龍巖歷史,講好龍巖故事,保護、弘揚、傳播僑鄉優秀傳統文化的期刊。立足龍巖,聯誼全球。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