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聯合主辦的最新一期《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宣講會舉行。與會專傢認為,中國經濟快速復蘇將為亞太經濟增長提供主要動力,中國仍然是亞太地區及全球經濟的增長引擎。

  當前,全球需求走弱,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歐美銀行業動蕩,給世界經濟形勢註入瞭更大的不確定性。IMF亞洲及太平洋部主任克裡希納·斯裡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表示,盡管世界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但亞太地區將成為2023年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預計今年亞太地區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8%上升至4.6%,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70%左右,這一比例比過去兩年大幅提升。

  斯裡尼瓦桑認為,亞太地區經濟增長最主要的推動力來自中國經濟快速復蘇和印度經濟增長保持韌性。“中國經濟重啟對亞太地區至關重要。”斯裡尼瓦桑說,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增長5.2%,國內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增加,將成為推動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也將對亞洲地區產生更為明顯的正溢出效應。“但與過去主要由投資需求帶來的溢出效應不同,這次溢出效應將更多體現為中國在消費和服務業方面的需求增加,且更為強烈。”

  不過,在全球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下,亞太經濟前景仍面臨下行風險。斯裡尼瓦桑表示,隨著歐元區和美國的商品需求回落,其對亞洲的進口需求或將下降,進而影響亞洲制造業出口的增長勢頭;技術周期的低迷將進一步拖累亞太地區的技術出口;隨著房地產市場降溫,住宅和商業建築投資需求減弱,緊縮貨幣政策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這些都將影響亞太地區經濟的增長前景。

  當前大多數國傢的整體通脹率仍高於目標,金融脆弱性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值得關註。“亞洲銀行資本充足,有足夠的韌性,但還是要保持警惕。”斯裡尼瓦桑表示,雖然歐美銀行業動蕩的溢出效應有限,但全球金融環境收緊和市場波動帶來的脆弱性依然很高,特別是在杠桿率較高的企業和傢庭部門。

  CF40成員、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傢、中金研究院院長彭文生認為,不僅是短期,中國經濟增長從中長期來看對亞太和全球經濟發展都有重要意義。“財政政策應該發揮關鍵作用,用轉移支付支持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這既能促進當前的消費,又改善瞭長遠的經濟前景。要促進中長期經濟增長,關鍵是發揮好規模經濟的作用。”彭文生說。

  《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回顧瞭亞太地區近期的經濟表現及其影響因素,對短期和中期區域經濟發展動能和風險進行展望,並提出緩解風險和支持增長的政策建議。其建議除中國和日本外的亞太地區各國應繼續保持從緊的貨幣政策立場,直到通脹回落至目標范圍內。“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高利率時代,這將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尤其會給債務較高的國傢帶來新的風險,制定貨幣政策必須考慮這樣的風險。”斯裡尼瓦桑說。

  在金融政策方面,報告建議監管部門應緊密監測與企業和傢庭部門債務增加有關的脆弱性,以及金融部門的市場風險和企業信貸風險敞口,這對於維護金融穩定至關重要。在財政政策方面,報告認為,用臨時和有針對性的弱勢群體援助取代無針對性的支持措施。在結構性政策方面,報告建議,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各國應將結構改革作為優先政策選項,鼓勵廣泛的創新和數字化,加快綠色轉型、加強合作應對地緣經濟碎片化趨勢和確保糧食安全,這有助於提高可持續增長的潛力。

  CF40成員、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傢邢自強表示,亞太地區經濟增長今年將領跑其他地區,令人鼓舞,但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要更加務實和冷靜。下一階段,必須讓居民的收入預期、消費預期重回正軌,讓服務業回到疫情前的潛在增長軌道上來。 (經濟日報記者 周明陽)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