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秉持包容性科技合作的理念,變相積極催生新興科技產業,如人工智能、量子計劃、物聯網和半導體芯片等的研發速度加快。

  全球科技產業競爭既有積極因素,也存在不利形勢。積極性在於全球科技競爭倒逼各國加快制定和推出科技產業政策,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從而實現科技創新迭代。不利的形勢則在於,大國博弈、地緣政治和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導致跨國科技投資風險上升。

  中長期來看,歐美日發達國傢為維系自身科技優勢而實施的限制政策具有排他性甚至歧視性,將可能遭遇反噬,阻礙科技產業迭代。相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所構建的科技開放生態和秉持包容性科技合作的理念,反而催生瞭新興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

  全球化遭遇退潮期

  全球科技產業競爭目前有兩大趨勢:其一,全球產業政策競爭日趨“白熱化”。無論是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還是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無一例外都在通過科技創新體制來制定長期科技產業政策。其二,科技投資范式發生新的變化。盡管全球科技產業競爭加劇,但許多前沿科技的突破仍離不開國際合作,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術、物聯網等不但需要跨國科學傢的共同協作,而且需要跨國投資以及配套產業鏈的支撐,國際科技合作受阻將制約前沿創新產業發展。但現實的困難在於目前的限制性政策增多,不確定性增加,給跨國科技投資帶來新的挑戰。

  非經濟的全球科技競爭環境無疑給跨國科技投融資帶來嚴峻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首先,跨國科技投資嚴重受阻。由於歐美日發達經濟體收緊跨國科技投融資政策,例如芯片半導體、量子計算、通信設備及其他高新科技領域不但受到嚴格的出口管制,而且這些領域的投資並購的難度增加,進而影響到全球科技投融資活躍度。其次,投資風險整體大幅上升。近年來歐美發達經濟體頻繁實施各類經貿、金融制裁措施,導致跨國企業和投資機構面臨的政策風險、次級制裁風險增加,諸多跨國企業和投資機構不得不增加更高的合規成本。

  由於全球化遭遇逆流,高科技的投資和貿易政策越來越受到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全球高科技投資增長大幅下滑,科技貿易嚴重受挫,大國博弈和貿易保護主義削弱瞭跨國科技合作的空間和潛力,前沿科技突破的難度也在增加,而跨國科技投資的回報在減少的同時風險卻在上升。世界銀行統計顯示,全球主要地區高科技出口的競爭格局發生新的變化,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北美的占比仍占據前列。具體來看,2021年歐盟、北美、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南亞高科技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分別為14.5%、33%、18.9%、9.6%,歐盟、北美的增幅較2000年分別下降30.4%、37%,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基本維持在30%左右,南亞的增幅超過一倍。

  科技投融資現三大趨勢

  目前跨國科技投融資出現三大新趨勢:其一,跨國科技投資風向轉變。一方面跨國企業調整科技投資佈局實現供應鏈重組,分散地緣政治風險,增強科技產業鏈韌性;另一方面也寄希望於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獲得新的增長機會,包括巨額的補貼和稅收減免優惠。歐美日發達經濟體在前沿科技投融資領域提出許多新的計劃,雖然這些科技產業政策部分帶有“意識形態”色彩,但仍然吸引瞭不少跨國投資。美國商務部統計有超過460多傢公司申請527億美元的“芯片補貼”,全球公司對美國半導體和電子制造業的投資額超過1660億美元。

  其二,前沿科技投資加快增長。近年來,跨國科技企業研發投入持續擴大,瞄準前沿科技的基礎研究、制造產業研發,人工智能、量子計劃、物聯網、半導體芯片的研發投入增長較快,全球重要科技領域的頭部企業占比較高,頭部效應凸顯。過去兩年,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科技企業將投資擴大到人工智能、量子計算以及雲計算等領域,擁有核心競爭力的跨國科技企業的市值和盈利水平均有不俗的表現。例如美國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US:Tesla),2022年的總收入815億美元,同比增長51%。截至2023年9月末,人工智能計算公司英偉達(US:NVDA)的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迅速成為全球芯片行業頭部,預估2023年的營收將達到2022年的兩倍。

  其三,綠色科技投資持續加碼。全球范圍來看,綠色相關投資的增長表現突出,具體涵蓋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技術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中國、美國和歐盟不約而同在擴大綠色投資,歐盟公佈的“RepowerEU”的綠色發電計劃,涉及未來五年高達2100億歐元(約2210億美元)的資金,而美國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計劃未來十年投入約4300億美元用於氣候和清潔能源以及醫療保健領域等。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統計,2023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將升至1.7萬億美元,中國和歐盟位居前兩位。估算顯示,2022年中國綠色投資規模達到2.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未來五年可能累計增加16.3萬億元。

  中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

  比較國際經驗,發展前沿科技,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需要發揮產業政策及配套產業基金的引領作用,提供中長期基石投資,更重要的是創新科技發展體制機制,突破現有的政策障礙,促進資本、人力、知識產權、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加快集聚;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和私人投資應發揮積極作用,提供比較靈活、適配高風險的科技產業投資模式,通過跨國科技投資組合和市場資金優勢,包括發展科技產業板塊直接融資,以及中長期科技信貸融資等,從而形成高科技產業與科創金融正向循環的發展模式。

  目前,中國加快構建支持科技自立自強的投融資體系,從兩個層面來看:首先,依托財政支持和國傢科技產業基金計劃,包括科技成果轉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在內的多達25類國傢產業基金。例如2014年設立的國傢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規模超過1300億元,重點投資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業,2019年設立的國傢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的規模達到1472億元,重點投向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電力裝備等領域。其次,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有機結合。一方面為高科技企業提供綠色上市融資通道,設立科創板和北交所。截至2023年7月,科創板上市公司傢數達到546傢,總市值約6.6萬億元。另一方面發揮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優勢,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信貸及綠色債券規模。截至2023年6月,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清潔能源產業貸款餘額分別達到11.85萬億元、6.8萬億元,較2020年3月分別提升134.5%、135.1%。

  鞏固海外競爭優勢 汲取經驗

  隨著全球科技投資發生新的變化,中資大型金融機構的國際化佈局需要進行新的調整,從兩個維度來看:

  一方面,全球政經格局加快調整,國際投資和貿易結構悄然變化,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傢的對外投資和雙邊貿易規模增長明顯較快,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和直接結算的范圍也在擴大。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大型金融機構既要捕捉新的業務發展機會,有條件的金融機構可以積極拓展相關業務,為更多本土中資跨國企業提供海外金融服務,但同時也要註重監管合規以及海外風險防范。

  另一方面,綠色低碳發展成為世界性議題,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投資及衍生出的諸多綠色投融資機會也在增加,跨區域的綠色投融資將有不少新的增長潛力,包括可再生能源投資、綠色工廠、綠色貿易等等,綠色金融發展前景良好,大型中資金融機構可以尋求國際合作,與國際多邊金融機構、主權投資機構等開展綠色金融合作,包括在海外發行綠色債券,投資多邊機構的綠色基金,以及開展人民幣綠色信貸服務。

  總體而言,中資金融機構有賴於深化國際化佈局,逐步從大和多的佈局轉型深而廣的國際化經營,既要鞏固海外競爭優勢,同時也要汲取國際機構的經驗教訓,堅持穩健經營的原則。   (本文謹代表個人觀點)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