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政策工具箱內容豐富,發行特別國債並不是緩解當前問題的唯一手段。

  中國5月份經濟數據顯示,生產端較4月份有小幅改善,但需求端依舊偏軟,經濟運行狀況弱於第一季度。目前政策聚焦“穩增長”,發行特別國債用於基建補短板等可以進一步加強“逆周期”調節,使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2023年4月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強調,恢復和擴大需求是當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關鍵所在。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形成擴大需求的合力。6月16日召開的國傢發展改革委6月份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孟瑋也指出,接下來發改委將重點從恢復和擴大消費、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六個方面發力。

  參考2020年抗疫特別國債主要用於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的相關支出等,有力推動惠企利民政策的落地見效;目前也可以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為基建補短板,進一步加強基建對穩定經濟、促進增長的作用。

  此外,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嚴加管控的背景下,特別國債由中央統一籌劃且不計入赤字,發行審批更為靈活,可成為新的開源手段拓寬廣義財政收入。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安全可控,但地方政府債務分佈不均勻,有的地方債務風險較高,還本付息壓力較大。而今年一些事件折射部分地方財政困難,償債壓力加大,引起市場對個別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擔憂,因此通過地方政府加杠桿拓寬廣義財政收入的空間相對受限。特別國債不納入地方債務、不計入預算赤字,規避赤字率激增的潛在不利影響,可以成為新的開源手段。

  當前經濟恢復基礎仍不牢固,政策加碼穩增長已毫無懸念;針對經濟形勢新變化,6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圍繞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做強做優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等四個方面,研究提出瞭一批政策措施。由此可見,發行特別國債並不是緩解當前問題的唯一且必要手段,中國的政策工具箱內依然有許多可供選擇的舉措。

  人行有望下季降準

  貨幣政策仍有寬松空間,第三季度或將降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擴容增新也將是可能的方向。降準操作已經成為人民銀行彌補中長期流動性缺口、提供低成本資金的常規手段。展望全年,預計信貸增長將進一步消耗銀行體系超儲,降準仍然存在空間,考慮到MLF(中期借貸便利)到期高峰將至,降準或有望在第三季度落地。當下,經濟已進入修復階段,且修復過程中結構性問題有所凸顯。在此背景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定向支持作用更顯重要。後續若出現其他政策工具傳導受限,結構性貨幣工具或將有望擴容增新,以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

  政策性金融工具替代財政發力也是可能的方向。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典型的逆周期特征,上半年在經濟復蘇較快時力度有所減弱,如果下半年出現經濟動能下降、經濟復蘇不及預期的情況,預計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準財政工具將有望再度重啟擴張,以替代財政發力。

  擴大需求有望從消費和投資兩方面入手。消費方面,從近期各部委下發的文件來看,或許會通過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充電樁建設及發放消費券等途徑來提振需求。此外,考慮到收入是消費的基礎,穩就業、增加居民收入也是未來可能的政策方向。投資方面,或將繼續通過推動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以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來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的引導作用,有效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地產領域可能有進一步的刺激調控政策。4月以來新房及二手房銷售熱度持續回落,部分房地產企業經營壓力再度回升,在此背景下,因城施策框架下的需求側托底政策和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或許會是下一步房地產政策的重點。

  誠然,當前宏觀經濟修復承壓,發行特別國債用於基建補短板等可以進一步加強“逆周期”調節,使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但是參考歷史經驗,僅在經濟發展面臨重大挑戰或需要配合關鍵政策時才會發行特別國債,目前中國政策工具箱內容依然豐富,發行特別國債並不是緩解當前問題的唯一或必要手段,當前發行特別國債的迫切性不強、可能性不高。結構性貨幣政策、政策性金融工具、各類促消費促投資的舉措都有望繼續提振需求。針對經濟形勢新變化,預計具備條件的政策措施將會及時出臺、抓緊實施,最大限度發揮政策綜合效應。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