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匯聚大量初創公司及創科企業,截至2023年底,合計培育的公司約4500傢,融資規模合計約1300億港元。

  近年來,香港初創企業持續保持穩定增長,2023年的總數增至4257傢,同時有超過10傢獨角獸企業在港設立總部,匯聚全球科技人才及帶來大量投資機會。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深入推進將釋放巨大的發展潛力,預計“十五五”時期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將提速擴容,創造更多發展機遇。

  創科產業具有高成長性和高風險等特性,需要金融機構加大科技金融創新發展,既要善於要發揮“商行+投行”多方專業力量,也要聚力“政產學研投”合作,聯動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優勢,強化服務支持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的建設。

  首先,香港仍未完全把握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的機遇。觀察香港的科技創新生態,雖然生產性制造業較少,但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大量港資制造和創科企業在內地及東南亞等有投資佈局。因政策、行業及前瞻性研究相對薄弱,在港金融機構在貿易和地產等領域的集中度偏高,匹配創科生態和企業的投融資需求還有一些短板。

  金融政策配套不足

  近年來,在港銀行機構對發展科技金融有一些探索,中銀香港緊跟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推出全新“灣區.科創贏”方案及“創科貸及人才貸優惠計劃”;匯豐銀行在港推出“匯豐科創金融”,旗下組成兩支專責團隊,服務兩地創投和私募基金,以及科技和生命科學等先進產業內獲創投基金支持的企業。未來要加快建設香港國際創科中心,還需要匯聚業界持續加大投融資支持。

  其次,適配香港創科生態的金融模式亟待創新。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要有系統性部署,政策密集、投入力度大、平臺較多,全方位融入大灣區及國傢科技創新生態。目前在港金融機構尚未制訂比較完善的支持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的規劃或策略,圍繞在港支持創科產業的戰略部署及配套產品及服務等還有不足,“政產學研投”平臺的合作亟待繼續加強。

  香港本地頭部銀行機構陸續開展一些實踐,比如匯豐銀行在2019年即推出“大灣區+”科技信貸基金,計劃的信貸額度增至11億美元。近年中銀香港披露投放創科企業的貸款平均每年有雙位數增長。2022年該行設立“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旨在鼓勵香港本地科技創新,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但總體上商業銀行以及投資銀行在全面支持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方面僅處於“觀望期”或探索階段,需要加強政策指引,積極打造創科金融生態。

  再次,適配香港創科產業的配套政策仍有完善空間。新興的科技型行業企業具有輕資產、高成長、高風險等典型特征,主要以知識產權、市場估值等非傳統評價要素為主,以固定資產抵押的信貸模式很難匹配。國傢金融管理部門和科技部門等開展合作,積極推進在山東濟南、長三角五市等設立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支持金融機構發展“貸款+外部直投”、並購貸款、科技保險等重點業務。內地銀行機構推出包括知識產權抵押貸款、科技人才貸和普惠型的科創企業貸款品種,覆蓋面也比較廣。

  目前在港部分銀行機構仍主要依賴傳統優勢業務,長遠來看也將面臨新的轉型壓力。根據香港金管局數據,所有認可機構的逾期及經重組貸款比率亦由2023年底的1.24%上升至2024年6月底的1.52%。未來在港銀行業拓展創科等新領域,既是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也有利於優化銀行業資產負債結構。

  最後,香港國際金融和國際創科中心的融合需強化。近年來香港交易所相繼推出包括“18C”和“18A”新政策,通過降低門檻加大支持生物醫藥等科技企業上市,香港特區政府設立多個創科發展基金,支持本地初創企業發展。2018-2023年香港初創公司數量增幅達62%。相對來說,香港在如何利用國際金融中心優勢服務國際創科中心建設等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在政策層面加大鼓勵和支持更多商業銀行、保險及資管機構等深度參與科技創新領域。

  借鑒內地成熟經驗

  首先,建議積極跟進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明確四大發展方向和八大重點策略,河套深港創新合作區、北部都會區加快發展,香港科學園、數碼港擴容。目前香港有16個國傢重點實驗室,香港特區政府也設立多個創科平臺及創科產業基金。

  金融機構一方面需要緊扣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及香港國際創科中心戰略部署,緊跟河套深港創新合作區、北部都會區等發展規劃及建設,深化“政產學研投”合作,瞄準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半導體與智能設備、先進材料和新能源等香港重點發展的創科產業,加強對接大中型科技企業、獨角獸、初創公司及創科平臺、實驗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京港合作、滬港合作等高層次合作機制,加強聯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重點創科集聚區域內各類金融機構,促進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

  其次,建議借鑒內地金融機構的成熟經驗。香港的科技創新生態於內地有所不同,單純依靠信貸切入難度大,也很難完全滿足科創企業的融資需求。對此,在港金融機構可以借鑒內地銀行的成熟經驗作法,深化兩地跨境聯動合作,覆製推廣內地科技金融的機制或成果,通過組建科技金融工作專班或柔性團隊等靈活機制先行先試,依托“商行+投行”及供應鏈融資、貿易融資等方式切入,輔之以全球現金管理、資金歸集、跨境支付結算等基礎服務。

  與此同時,投資機構加強同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InnoHK平臺、本地創科基金等合作,跟進香港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CIES),通過搭建多元化的創科生態網絡,融入香港“再工業化”、“新型工業化”等計劃,深度對接香港“智能微工廠”等新模式,深耕香港創科產業集群,深研大灣區創科上下遊產業鏈,結合創科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強化投貸聯動,完善提供IPO融資一條龍服務,創新“貸款+股權投資”融資模式。

  再次,建議在港設立科技金融的專營服務機構。發展科技金融主要聚焦“投小、投早、投長期、投硬科技”,不少“專精特新”、瞪羚企業屬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具有典型的“科技+普惠”的特性。內地商業銀行通過設立總行級的科技金融中心及在分支行設立專門的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加強科技金融服務,比如建設銀行率先在上海、安徽等科技產業鏈和科技企業資源集聚地設置科技金融中心。

  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匯聚大量初創公司及創科企業,截至2023年底,合計培育的公司約4500傢,融資規模合計約1300億港元。建議金融機構在兩大核心科技園區及河套深港創新合作區設立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或試點成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通過搭建科技金融專業服務網絡,“陪伴”創科企業“長跑”。

  最後,建議系統性推進科技金融配套機制建設。科技金融是全新的模式,需要系統性、前瞻性的戰略規劃及配套政策。在港商業銀行需要盡快建立並完善適應香港科創行業和產業的授信指引,及創設更加符合科技型行業、企業的風險模型及評級等。內地如建設銀行、興業銀行的“技術流”評價體系以及中信銀行的投貸聯動“積分卡”審批模式。建議在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考借鑒這些先進成果並應用到香港的實際場景,延伸到香港科學園、數碼港、河套深港創新合作區,為園區內創科企業創設“入園貸”、“投資貸”等專屬服務。

  此外,圍繞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培育專業人才,組建涵蓋金融科技、數字化、行研、綠色及可持續等多維度的專業團隊,既充分利用和發掘現有的人才結構化優勢,也可通過市場化方式引進具備科技行業從業、咨詢或研究背景的專業人才,比如在大灣區內推動高層次人才互聯互通,積極建設科技金融專業力量,為建設香港國際創科中心提供強大的專業人才支撐。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謹代表個人觀點)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