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銀行業的變革,應該重視發展與安全,以穩健經營理念增強專業性及服務功能。

  中國銀行業正經歷轉型與變革,雖面臨不少挑戰,但總體維持穩健,並走到新的發展階段,即從大規模的增長轉向量的合理增長與質的有效提升,強調高質量發展。經濟調整和科技創新領域的新質生產力發展,也必然要求銀行業加快轉型和變革。

  金融與實體經濟共生共存,銀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撐。對中國銀行業而言,既要向內生性增長要潛力,主動尋求轉型和變革,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緊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流趨勢,也要強化風險防范和合規管理,摒棄“規模情結”,堅持優結構、降成本、提質效,適應中國經濟新的周期。

  填補從量向質的空位

  一、宏觀經濟和產業周期正加快調整

  一是宏觀經濟深度調整,對銀行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隨著宏觀經濟深度調整,銀行業的宏觀環境已發生變化,不再刻意追求規模和數量,而是轉向增長的質量和效能。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現實的問題是如何從存量的信貸資金挖掘結構性潛力。同時,伴隨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速,過度依賴利息收入的增長路徑也到瞭變革是關鍵期。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下一階段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逐步理順由短及長的傳導關系。目前來看,中國銀行業穩息差的壓力仍存,對銀行業價值創造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轉型和變革的緊迫性上升。

  二是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不斷重塑銀行業新的生態。中國經濟的深度調整背後並非簡單的GDP增速的變化,而是結構性的、內生性的變革,高度契合“內涵式”增長的導向。於銀行業而言,宏觀經濟調整將對資產負債表結構帶來新的影響,一方面,需要思考如何有序退出落後、過剩產能;另一方面,需思考如何服務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產業,傳統的信貸模式、授信文化和風險管理水平不再完全適用,迫切需要創新發展科技金融。領先的銀行機構正在加大投向國傢戰略和政策指引的領域,比如先進制造業、新興產業等。

  二、銀行業的發展導向和理念不斷重塑

  一方面,更加突出功能優先,以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積極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特別是國有大行要擔當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這就表明銀行業的目標不僅是商業利潤,而是強調功能優先,需要平衡好功能性與盈利性的關系,以更強的專業能力支撐功能性,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質效,迫切要求銀行機構轉變經營模式,回歸金融服務的本質。現階段銀行業進入存量博弈時代,對客戶深耕細作,挖掘潛在資源至關重要。一是要回到經營客戶的價值理念上來,回歸實體經濟,緊跟宏觀政策調控的資源分配以及成長性企業的發展機會;二是發揮精細化的資產負債管理、多元化融資品種和服務網絡優勢,深耕新的市場和新的客群,在實體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特殊時期提早最好佈局,推動金融服務下沉。

  另一方面,立足風險防控,強監管和防風險的重要性上升。銀行業變革的環境十分復雜,相較於業務的拓展和模式的創新,存量的風險化解以及不良處置更加緊迫。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著墨較多,對銀行業而言意味著“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新的變革久而久之也會帶來新的體制問題,衍生出新的風險。從銀行業功能來看,經營風險同樣是專業能力的體現。其一,堅持穩健經營和長期主義,樹立正確的業績觀、經營觀和風險觀,不以短期的擴張和利益為導向,而是堅持功能優先;其二,強化內控合規建設,運用數字化思維和改革創新思維破除體制內部的障礙,減少人為幹預和操作風險,以流程再造和合規經營重塑銀行業生態,不斷提升銀行機構風險模型的精準性和風險防控的有效性。

  提升資金效率 紓緩息差壓力

  三、銀行業的戰略發展方向愈發清晰

  其一,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增強發展韌性和質量。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粗放式的盈利模式和規模效應無法適應當前復雜的經濟與金融環境。不少銀行機構在經歷長達十年的繁榮後,零售業務的增長瓶頸凸顯,公司業務面臨的“減息”壓力劇增。上半年中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放緩至0.4%。中國銀行業高度依賴利息淨收入,平均占比超過70%以上,非利息業務收入不占優勢,因而在面臨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總的信貸需求放緩的雙重壓力下,淨息差也漸趨收窄,2024上半年年中國商業銀行淨息差為1.54%,按年下降19個基點。中國銀行業迫切需要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因地制宜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深化投貸聯動新模式,增強資金供給能力和資金利用效率,不斷增強發展韌性和穩定性。

  其二,補齊短板弱項,加強中小銀行風險治理。防范金融風險的重點之一是強化中小銀行的風險治理,2024年6月,全國共有中小銀行3830傢,資產115萬億元,占整個銀行業總資產的28%;貸款餘額62萬億元,近80%投向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近年來銀行機構的內部經營合規風險問題處於高壓態勢,在中小銀行體系比較普遍,治理更加緊迫。一方面,外部經營環境發生變化,例如一些地方經濟發展減速、地方債務風險上升等;另一方面,部分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壓力較大,而且公司治理、內控合規的短板弱項值得高度重視。近兩年,中小銀行總體的穩健性增強,資本充足率穩步提升,不良率穩中有降。接下來,有序推進中小銀行治理,關鍵在於合規經營和公司治理,需要引導中小銀行回歸主責主業,找準自身發展定位,更加聚焦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金融服務,著力“鍛長板”、補短板。

  強化金融科技 摒棄煩瑣流程

  其三,加大金融科技投入,科技賦能效果更加顯著。在數字化智能時代,傳統的銀行服務已逐漸成為“累贅”,過度分工、流程復雜帶來的弊端加快顯現。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時代,新的金融模式不斷湧現,非銀行金融服務創新迭代加快,對傳統的銀行服務形成部分替代,數字化、線上化和智能化漸成主流,傳統的網點經營模式已然逐漸被淘汰,銀行網點裁撤、合並潮盛行。銀行業的“人海戰術”所造成的高成本、低效率問題已成為拖累,倒逼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以數字化手段賦能業務發展,重新發掘增長潛能。2023年中國國有六大行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金融科技投入達1228.22億元,按年增長5.4%;金融科技人才數量也不斷增加。同時,銀行業技術和業務的融合也在加深,一方面依托金融科技手段充分挖掘內部和外部數據價值,提升數字化風控、數字化獲客能力,另一方面也憑借科技賦能深挖新消費、新零售和新業態場景,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四、前景與展望

  銀行業的變革需要重視的不僅僅是業務、模式和渠道的轉型,更應該重視的是發展與安全,以“耐心”資本、穩健經營理念增強專業性,更好地服務功能性。銀行業的轉型和變革應循序漸進,依照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現實環境進行穩健的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但這種變革應該是漸進式的,以及適應監管要求和外部發展環境的變革,而不是激烈的、擴張的和“拿來主義”的變革。

  銀行業是中國金融系統的基石,在每一步變革與轉型中都應堅守底線,尊重自身的貨幣、政治和國情文化,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尋求變革。銀行業變革並非“一廂情願”,還需天時地利人和,需要在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的基礎上進行變革,既要目光向內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也要堅持長期主義,目光向外不斷拓展發展潛力。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