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打造流動性強、收益率曲線完善的債市,從而推動貨幣政策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
中國經濟處於復蘇階段,有效需求依然不足,謹慎性儲蓄大量增加,政府需要主動發債融資,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燙平經濟周期。今年兩會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傢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5月17日,財政部招標發行首隻3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總額為400億元,加權中標收益率2.57%。從上市前兩日市場表現來看,價格波動比較大。上交所的“24特國01”第一天最大漲幅高達25%,盤中兩次觸發臨時停牌。次日,深交所的“特國2401”卻出現大幅下跌的走勢。
促進地方政府化債
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速僅0.1%,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連續十八個月同比負增長。投資和消費需求不足,大量資金滯留銀行負債端。去年全國新增存款達到25萬億元,如果不下調存款利率,銀行要多付數千億的利息。
根據凱恩斯主義的逆周期調節理論,當企業、居民投資不足時,政府需要主動擴張投資,拉升總需求,提振市場信心,把銀行的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具體做法是,政府發行債券,銀行購買債券,政府獲得融資後投資基建、民生工程。此次發行的超長期特別國債主要用於科技創新、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糧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質量發展等領域。
考慮到當前地方政府處於化債周期,重點化債省份投資受約束,隻能中央政府加杠桿,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擴大逆周期投資,同時有助於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扭轉長期以來的信用和期限錯配。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約40.74萬億元,包括一般債務餘額約15.87萬億元、專項債務餘額約24.87萬億元。隱性債務規模更大,地方城投有息債務大約50至60萬億元。如果加上城投債,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可能達到100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在80%左右。該水平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最高的。此外,中央政府債務餘額為40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1%,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最低的,遠遠低於美國、日本和其他發達經濟體。
中國政府的債務結構是“中央輕、地方重”,存在期限和信用錯配的問題。如今,地方政府進入化債階段,中央著力壓降地方政府借債規模,嚴格控制城投債新增,防范債務風險。過去中國政府投資主要依靠地方專項債和城投債,如今地方投資受化債約束後,中央政府主動加杠桿,接力過去地方政府投資。
此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扭轉政府債務結構失衡。地方政府信用較低,應該少借債、少投資,而中央政府信用好,可以多借債、多投資,同時國債利息低、期限長。本輪發行的超長期特別國債有20年、30年期限,最長達到50年期。最新發行的400億元30年期特別國債,經招標確定的票面利率為2.57%,低於過去發行的地方債和城投債。
當前中央擴張國債投資,既可以延續政府投資,刺激經濟增長,還可以促進政府化債,降低地方債務風險,調節政府債務結構。
重塑金融底層資產
除瞭支持政府投資和化債外,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對金融系統也非常重要。在房地產下行背景下,中央政府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投放無風險資產,重塑定價之錨,為金融市場提供新的抵押品,穩住金融體系基石。
與2021年高點相比,房地產銷售面積、銷售額、開發商融資、土地出讓金收入下降一半左右,全國城市房價普遍下降瞭30%至40%。房地產全面快速下降對金融系統的影響不小。
首先,房地產貸款為51萬億元,占總貸款餘額的21%,是銀行主要的資產。2023年末,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12.88萬億元,同比增長1.5%;個人住房貸款餘額38.17萬億元,同比下降1.6%。房地產貸款增速快速下降給銀行資產端帶來壓力,銀行投放信貸能力下降,資產端擴張放緩,同時開發商貸款不良率上升。
其次,土地和房地產占銀行貸款抵押資產的比重達到40%以上,是金融系統的底層資產。過去三年,土地和房地產資產價值普遍縮水三、四成,這意味著銀行中的抵押資產估值較大幅度下降,這將增加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風險。
最後,土地和房地產是流動性的基石。當前中國超過300萬億元的廣義貨幣(M2),主要是由銀行信貸創造出來的,這個過程被稱為貨幣乘數效應。而銀行信貸的主要抵押品就是土地和房地產,當土地和房地產的估值下降時,信貸增速自然下降,特殊情況下可能出現反向乘數效應,市場流動性快速下降。
總結起來,房地產是銀行信貸的主要抵押品,是金融資產的定價之錨,是金融系統和市場流動性的基石。當房地產普遍快速下跌時,銀行擴張信貸能力下降,市場流動性下降,金融價格整體下跌,市場利率下跌,出現資產荒狀態,金融系統不穩定性增加。
從金融系統的角度來看,當前中國大規模擴張國債,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用國債來替代房地產穩定金融系統,重塑金融體系的底層資產。中央政府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向市場投放無風險資產,拋下定價之錨,緩解資產荒,穩定資產價格,增加市場流動性。
推動貨幣政策改革
從更深層次、更長遠的角度來說,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還為現代央行體系改革創造條件。
伴隨著房地產下行,人民銀行貨幣投放的難度上升。數據顯示,4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7.2%,狹義貨幣(M1)同比下降1.4%,CPI同比隻有0.3%,PPI同比下降2.5%。最近三年,廣義貨幣與價格之間的相關性持續走弱。換言之,人行貨幣數量工具對價格的調節作用越來越弱。
房地產長期是信貸投放的主要市場,人行給商業銀行提供貸款,商業銀行給開發商和個人購房者提供貸款,最終基礎貨幣經過房地產市場廣泛地傳遞到市場上。如今樓市下行,房地產新增貸款轉負,貨幣傳導效率自然下降,人行貨幣數量工具對市場的調節作用減弱。
也因此,人行不僅要重塑一個能夠替代房地產的底層資產,還需要找到一個能夠替代房地產的基礎貨幣投放市場,而這個市場就是債市。
當前,人行投放基礎貨幣市場主要在商業銀行的信貸市場,而歐美日央行的基礎貨幣投放主要在債市。與信貸市場相比,債市的流動性更好,貨幣傳導效率更高。人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的方式,買入國債同時將基礎貨幣註入債市,政府、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金融機構、企業與個人投資者都可以在債市上進行交易。
不過,債市作為基礎貨幣投放市場的前提是國債的信用是穩定的,流動性必須是充分的,收益率曲線必須是完善的。信用和流動性是底層資產的生命線,政府支持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大型金融機構和個人參與進來,共同打造國債信用,增強債市流動性。
此外,國債收益率曲線從短期到長期必須是完整的、平滑的、富有彈性的,這樣利率調整才可以快速地順暢地傳導。政府大規模發行不同期限的國債,包括超長期特別國債,目的就是完善收益率曲線。人行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影響短期利率,進而迅速地傳遞到長期利率。如此,不僅貨幣傳導效率大大增加,人行投放和調節貨幣的能力也大大增強。
中國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打造流動性強、收益率曲線完善的債市,為人行重塑金融系統的底層資產,構建新的基礎貨幣投放市場,從而推動貨幣政策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
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央行均采用價格型貨幣政策,人行目前處於數量型向價格型改革的過渡期。數量型貨幣政策以短期利率為中介目標,以債市作為公開市場操作、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市場,以國債作為基礎貨幣發行的底層資產,要求債市流動性好、交易者對利率敏感、國債收益率曲線完善,同時要求人行決策的透明度更高、預期管理能力更強。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