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19-2020年間,華為的營收額達到蘋果公司的50%左右。值得贊賞的是,在隻有蘋果營收額一半的背景下,華為的研發費用是蘋果的110%。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增長提質降檔。而所謂高質量增長的重要內涵之一,便是高科技行業的增長。筆者一直追蹤中美兩國高科技公司的動態。對比這十年中的變化趨勢,可以發現一些很有意義的結果。
我最早關註的美國高科技企業,包含瞭蘋果公司、微軟、谷歌、亞馬遜,以及Facebook。而特斯拉和英偉達這兩傢公司現在也加入瞭頭部行列,尤其是英偉達自去年以來如日中天,大有接棒美股領頭羊的趨勢。我也關註瞭中國的高科技公司,從早期的華為、阿裡巴巴、京東、騰訊和百度開始,陸續加入瞭拼多多、比亞迪、寧德時代和字節跳動。
在中美科企對比中,加總雙方的年度營收額可知:十年前,美國頭部科技公司的營業總額是中國同行的大約5倍,到瞭2020年縮小至2.2倍。後來美國政府開始出手打壓中國科創,尤其是對華為與字節跳動這樣直接威脅到美國利益的中國公司。在此期間,平臺企業的無序擴張也迎來整頓,阿裡巴巴被罰款182億元人民幣。雙重壓力之下,中國頭部科企對美國同行的營業總額差距拉大到瞭2.42倍,後在2023年企穩回升,重新接近到2.24倍。
美金融市場支撐巨額研發費
除瞭營業額比較,更加重要的是研發費用的對比,這方面美國科企是中國同行的3.54倍,大於營業額的差距。我們看到美國市場總能湧現出原創性的科技成果,重要原因也來自企業的巨額研發費用投入。而在這方面起重要支持作用的是美國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比如新入榜單的特斯拉和英偉達,都是長期虧損而一朝功成的經典案例。在虧損期內,美國金融市場的融資作用功不可沒。
反觀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過於註重融資而輕視瞭投資回報。重要的不是抽血融資,而是向誰輸血。如果能夠給有發展潛力的新型高科技公司融資,再多的抽血也值得。
除瞭上述的總量比較之外,更有意思的是分類觀察。在上述15傢公司中,中國同行對比美國差距最小的是在社交媒體。字節跳動的營收額已經逼進Meta的九成。怪不得美國政治傢要出手瞭,因為在經濟競爭中落在瞭下風。但這樣的優勢能不能保持,不僅取決於美國政府的態度,更取決於中國企業是否具備足夠的技術優勢,這又取決於研發費用開支。至少到目前為止(2023年財報顯示),Meta的研發費用還是“騰訊+字節跳動”總和的1.64倍。
中國同行領先於美國的第二個領域是新能源汽車。中國有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兩傢頭部企業,而美國隻有特斯拉。與社交媒體相仿,中國頭部企業都逼近瞭特斯拉,因此特斯拉的營收額隻有中國兩傢同行的總額的三分之二。更加令人欣慰的是,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在研發費用上的開支保持著營收額上的同比例領先,甚至還略有超出。
但目前而言,資本市場對此視而不見,居然給中國企業的估值隻有特斯拉的三分之一。對此,筆者在去年底曾經寫過評論文章,之後三個月特斯拉股價如預期下跌,但應該還遠未到位。
第三個值得對比的是華為和蘋果。到瞭2019-2020年間,華為的營收額已經達到瞭蘋果公司的50%左右。值得贊賞的是,在隻有蘋果營收額一半的背景下,華為的研發費用是蘋果的110%。也許這樣的對手才是最可怕的,美國政客果斷出手,卡瞭華為的脖子,差點兒造成華為窒息。但三年之後華為重新崛起,2023年營收額企穩回升,達到蘋果公司的26%,而研發費用則是蘋果的88%。相信隨著手機新品和汽車業務的拓展,2024年華為的情況會進一步改善。
與華為相反的案例,恐怕就是百度瞭。在過去十年間,百度的營收僅增長瞭1.8倍,而谷歌增長瞭3.66倍,二者之間的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瞭一倍多。研發費用的差距也在進一步擴大。因此,今天對比中美頭部科企,甚至都很難把百度列入其中。
所有的對比中最令人絕望的是微軟和英偉達,筆者甚至找不到一傢中國企業可以與之對標。如果說微軟代表的是老牌科技企業,中國或許還有趕超的可能性的話,英偉達如日中天,中國的趕超之旅從什麼地方起步呢?更加令人不安的是,這傢美國企業居然是華人創立。有報道指,現在在美國的頂級人工智能專傢,本科教育的國籍背景中,中國占瞭差不多一半。這件事讓人既喜又悲。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