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生物醫藥產業蓬勃,與香港具有很大的互補性,通過整合價值鏈,可實現優勢互補,為科研轉化落地創造更多可能性,有助於提升整個產業的競爭力。

  環球股市近年氣氛熾熱,美日股市迭創新高,港股表現卻低迷,新股IPO全球排名也大倒退。面對一股強烈危機感,各界紛紛出謀獻策盼能力挽狂瀾,主流意見多是環繞減低交易成本和放寬內地資金流入。

  然而,面對復雜的宏觀環境和全球經濟減速形勢,港股當前困局非單純流動性問題,也許精準綢繆一個龐大的醫藥板塊,吸引國際投資者關註香港以生命健康科技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才是提升香港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英偉達(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2月中出席一個高峰會,談及前沿科學發展時,即場提出“學習電腦的時代過去瞭,生命科學是未來。”由一位當代人工智能革命的領軍人物親自品題,毫無疑問,生命科學將會是繼人工智能後最具爆發力和讓人期待的一個領域。作為創新驅動、資金密集的戰略新興產業,目前發展較成熟的是生物醫藥和生命健康科技產業,但兩者都存在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特點,從創立到成長都需要有順暢穩定的資金支持。

  縮短備案審批時間

  香港一直是亞洲領先醫學科研中心,擁有與全球接軌的醫藥體系,卓越的研究及完善的法律體系,並具備開放的經濟環境和發達的金融體系,匯聚瞭生物科技發展所需的關鍵要素,擁有建立世界級生物醫藥生態系統的獨特優勢。自2018年港交所推出18A規則,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上市,截至3月6日,共有63傢生物科技公司據此完成上市,港交所成為內地生科企業海外上市首選,推動香港成為亞洲最大的生命科技投融資中心。

  然而,中國證監會去年3月底實施《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規定內地企業來香港上市或再融資需要備案;同時把紅籌上市納入監管范圍,上市新規更就VIE架構和間接上市明確瞭監管的要求。雖然新規指明如備案材料完備、符合規定的,自收到備案材料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辦結備案;但是在境外上市新規運行接近一年中,市場關註到備案審批進度慢、預期性不高的問題。據統計,2023年11月、12月及2024年1月,完成港股IPO備案的內地企業的平均備案處理時間分別為104天、171天和147天。

  新規使得很多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延遲九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拿到批文,加之受到地緣政治及美聯儲加息下的流動性不足等因素影響,去年港股大部分時間處於調整狀態,成交量縮減,IPO市場也露出疲態。單看醫療健康相關企業,據港交所數據披露,2023年遞交上市申請的企業中,截至去年底仍有27傢仍未上市,其中15傢在上市排隊中、12傢招股書已失效。

  為推動更多內地醫療健康企業來港上市融資,港交所和相關部門必須全力向內地爭取簡化境內企業境外發行管理規則和流程,針對優質創新企業可建立備案綠色通道,讓企業更快地獲得融資;中證監也可向市場提供關於備案關註重點及審核范圍的更清晰指引,幫助企業更好地配合備案工作要求,讓審批時間更具可預期性。

  面對當前地緣政治挑戰給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造成的巨大壓力,要進一步鞏固提升香港競爭力,港交所亦應積極爭取允許香港和內地IPO市場互聯互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新股通”。新股通的概念是提供機制容許內地投資者在香港市場認購IPO招股(南向),以及允許香港的全球投資者認購內地市場的IPO招股(北向)。如果能順利推出,對香港市場而言,將進一步豐富香港市場的流通量,吸引海外知名企業大規模來港上市;對內地市場而言,則有助於內地投資者實現財富的全球配置。

  加強人才合作交流

  當然,要將生物醫藥產業打造成為香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打通融資渠道之外,特區政府亦應盡量優化頂層設計、強化政策供給。例如推動香港打造本土的藥物監管和新藥審批機構,加快研發引企入港;並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創新型企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起豐富高效的產業生態圈。

  特區政府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推出“1+”新藥審批機制,並宣佈會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籌備辦公室,就重整及加強藥物、醫療器械及技術監管和審批制度作研究,為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提出建議和步驟,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前者已於去年11月1日正式生效,使香港能更主動加快審批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新藥的註冊申請,長遠而言有助強化香港藥物審批能力;但是後者迄今未有大進展,希望當局能盡快上馬,若長遠能將中心升格為獨立機構,有序邁向“第一層審批”制度,定能加快新藥械臨床應用,帶動建設藥械研發和測試的新興產業發展,亦有助內地藥械產品能夠在香港銷售,並通過香港實現國際化。

  此外,香港雖然基礎科研實力深厚,但受限於制造業水準和市場需求問題,導致科研成果轉化效率較低。反觀內地生物醫藥產業蓬勃,與香港具有很大的互補性,通過整合價值鏈,可實現優勢互補,為科研轉化落地創造更多可能性,有助於提升整個產業的競爭力。

  筆者建議加強兩地政策對接,簡化內地企業入港審批流程,提高監管效率;鼓勵更多生物醫藥企業立足香港,在香港成立國際總部面向全球;通過稅收、落戶、住房、教育、醫療等多種形式,促進生物醫藥人才、技術與資本等創新要素聚集;加強香港與內地園區間的產業合作,實現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協同發展。

  與此同時,可加強香港與內地人才交流,建立兩地高科技人才資訊庫,積極引入這些人才參與政策研究,通過共建實驗室、研發中心等措施,來加強科研人才合作交流。高校與企業亦可展開合作,開展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活動,培育生物科技領域多元化人才。通過研發支持、創業投資基金支持等措施,來促進知識產權的價值實現,激發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活力。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