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強3月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討論通過瞭《以標準升級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會議指出,推進標準升級對於更好滿足群眾需要、助力產業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加快推進標準制修訂工作,充分征求企業、消費者等相關方面意見,堅持急用先行,成熟一項及時出臺一項;要強化監督檢查,完善配套政策,確保各項標準落實落地。
市場有句話,叫做“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為什麼標準比品牌、產品還要重要,難道標準不是圍繞品牌和產品而制定嗎?把為品牌和產品服務的標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很多人不能理解。
恰恰是這個看似不太起眼、且有點抽象的“標準”,決定瞭品牌的影響力和產品的競爭力,決定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為,產品能不能為消費者所接受,產品能不能成為品牌,從而享受品牌帶來的效益和榮譽,與標準是密不可分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將標準劃分為四種:國傢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需要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制定國傢標準;對沒有國傢標準又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制定行業標準;對沒有國傢標準和行業標準而又需要在地區范圍內統一的要求,制定地方標準;對在企業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制定企業標準,但企業標準不得低於相應的國傢標準或行業標準。
不難看出,標準在各個層面都是有要求的,也是有具體規定的。關鍵在於對待標準的認識和態度。
很多人認為,隻要不低於國傢標準,企業制定的產品標準,就應該沒有任何問題瞭。顯然,這是“小富即滿”思維。要想把產品做得更好、讓產品變成品牌、把地方品牌變成全國品牌、把中國品牌變成國際品牌,隻有國傢標準是遠遠不夠的。
國傢標準是基於各類水平的企業而制定的,要讓大多數企業都能執行,不會把標準定得很高。而對於一傢要把產品做成品牌,特別是中國品牌、國際品牌的企業來說,標準自然要遠高於國傢和行業標準,從而有效提升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品質。
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推進標準升級,就是為瞭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對標準工作提出新的目標。因為,我們的很多產品標準,都是很早以前制定的,要求很低,不利於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尤其是國際市場競爭力。因此,必須把標準升級作為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首先,改革標準管理體制,撤銷現行的國傢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要知道,按照目前的標準管理體制,既有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在市場監管總局又有標準技術管理司和標準創新管理司等內設機構,明顯是職能重復、工作重疊的。因此,應當將國傢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從行政管理體制中剝離,成立國傢標準化管理協會,成為第三方機構,負責標準計劃編制、評定、編號、發佈和管理,相關行政管理工作由市場監管總局負責。各行業則成立標準化管理分會,負責本行業標準制定的計劃編制、評定、審批、編號、發佈和管理,報國傢標準化管理協會備案。地方標準的相關工作,則依據地方實際,由市場監管部門負責,請上級標準管理協會提供幫助。企業標準的制定,完全由企業負責。
吸納優秀企業參與
其次,建立標準制定專傢庫,國傢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必須從專傢庫中隨意抽取,加上相關企業代表,共同制定國傢和行業標準,而不是由現行的國傢標準委確定。否則,會把標準制定變成一種權力,而不是責任。標準制定必須充分考慮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以及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讓真正有資格、有資歷、有專業資本的人擔任專傢,讓真正優秀的企業委派代表參加。
再次,建立標準制定牽頭企業動態調整機制,讓真正優秀的企業參與標準制定。不能按照關系、按照企業性質、按照企業大小來確定標準制定牽頭企業,而要從產品技術水準、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品牌培育前景等方面,明確標準制定牽頭企業,且必須動態調整,達不到要求的,立即退出標準牽頭和參與資格。
最後,升級標準管理水平,提升標準評價層次和檔次。有些標準,看似很高,實則很低;有些標準,看似很低,實則很高。關鍵就在於,與國際同類產品的比較。要想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提升標準的管理水平。將標準提升到較高層次和檔次,以此來倒逼企業不斷地升級產品、升級標準、升級品質、升級質量,最終成為優秀品牌。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