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綠皮火車,還是在風馳電掣的高鐵上,吃貨們總是對那些火車美食念念不忘:方便面、火腿腸、鹵蛋,還有遍佈全國的“山東特產”——德州五香脫骨扒雞。中國有那麼多做雞的方法,但是為什麼火車上總是在賣德州扒雞?

  民國時候的火車餐和今天可不是一個味道

  要說德州扒雞登陸火車的歷史,還要從歷史上的火車餐說起。

  不像現在的方便面、八寶粥、便當盒這樣接地氣,中國早年的火車餐可是高檔的象征。

  雖然沒有電影《讓子彈飛》中葛優在馬拉的火車裡吃著火鍋唱著歌那麼誇張,但是那時候的火車餐質量也是非常高瞭。

  有一段時間,民國非常著名的“中國旅行社”,承包瞭天津段列車的餐飲。餐車配備男女侍應生,根據親歷者的描述,他們“點瞭雞茸鮑魚湯、炸魚、豬排、西米佈丁、咖啡。大師傅手藝不錯,用的番茄醬、辣醬油等都是舶來品。刀叉上還有外國字,每份七角幾分”。

  這麼一頓飯,價格當然也是十分“好看”。要知道,在當時的中等飯館裡,六角錢就可以吃到一個紅燒整肘子或一隻白煮整雞加肉湯的套餐瞭。

  天津列車吃得好,南邊的廣九鐵路也不落後。在1916年的《廣九鐵路旅行指南》上,可以看到食品種類非常齊全,不僅有威士忌、白蘭地、啤酒、蘇打水、檸檬汁等各種飲品,還有“沙甸魚、三文魚、靚牛扒、西豬排、羊排骨燒雞火腿、煙肉蛋、各色肉飯”等。

  不過,坐頭等車的乘客們不一定都是洋派的,吃不慣西餐的“中國胃”也有很多。

  在1933年,當局的鐵道部特意制作瞭一份中餐菜單,發給各大鐵路局,要求一個月內籌備完畢並實行。於是,餐車上開始配備中餐,乘客們也有瞭更多選擇。

  林語堂在《春日遊杭記》裡便記下瞭火車鄰座一位吃“中西結合餐”的土豪。十點零六分,先來一杯燒酒,似乎是五加皮;五分鐘後,再來一盤雜碎大菜,接著是白菜燒牛肉。林語堂大概是餓瞭,居然連菜裡有“十二片之多”的牛肉都數得一清二楚。十分鐘後,又來“土司五片,奶油一碟”。

  這夥食,好傢夥,讓旁邊羨慕嫉妒恨的林語堂斷定“此人五十歲時必死於肝癌”。

  不過,好吃的火車餐都是屬於有錢人的。

  當時的鐵路局規定,三等車乘客不能進入餐車,隻有針對三等車的餐飲推車。

  但對於大多數三等車乘客來說,要用最省錢的辦法在漫長的旅途中飽腹,要麼自備幹糧,要麼就要靠月臺上的小商小販。

  1906年,20歲的周作人在江南水師學堂畢業,準備跟著哥哥去日本念書。他乘京漢列車的三等車前往北京考試,就是在車窗口買小販的東西亂吃:“一個銅子一隻的大鴨梨,十五個銅子一隻的燒雞”。

  再比如《背影》裡,朱自清從南京北上,“父親”也要在月臺買幾個橘子。

  而我們熟悉的德州扒雞,就是從這些月臺小商販的籃子裡走向瞭大江南北。

  天時地利人和扒雞C位出道

  20世紀初,津浦鐵路(今京滬鐵路)和石德鐵路(石傢莊-德州)全線通車,德州成為當時華北地區一個非常重要的鐵路樞紐,串聯著北京、天津、濟南、南京、上海等眾多大城市。

  鐵路帶來瞭南來北往的大量客流,要知道,當時的乘車時間非常漫長,德州前後又沒有可以讓乘客飽餐一頓的大站。

  正當旅客們饑腸轆轆的時候,火車進站,小販們手中香噴噴的德州扒雞簡直就如神兵天降,拯救瞭一個個幹癟的胃袋。

  地理位置優越隻是一方面,德州扒雞能夠火爆出圈,還是要靠自身實力能打。

  對於旅客來說,雞的口味和做法有那麼多,但是扒雞絕對是火車最好的CP。火候到位的德州扒雞,講究的是整雞脫骨,並且連骨頭都是酥的,無需用力拆分,甚至不需要餐具,輕輕一扯就能骨肉分離,吃起來幹凈又方便。

  更別說,這雞的味道也是一級棒!梁實秋在《雅舍談吃》裡,誇它“燒得焦黃油亮,劈開來吃,咸漬漬的,挺好吃”。

  民國著名吃貨唐魯孫甚至在吃扒雞之後睡過瞭站:“這一頓肥皮嫩肉、膘足脂潤的扒雞令人過癮,旅中能如此大快朵頤,實在是件快事。”

  在老舍的諷刺雜文《不遠千裡而來》裡,“王先生”從北平逃難南下,路過德州也不忘搶一隻扒雞:“天亮以前到瞭德州,大傢決定下去買燒雞……王先生不能落後,打著交手仗,練著美國足球,耍著大洪拳,開開一條血路,直奔燒雞而去……殺聲震耳,慷慨激昂,不吃燒雞,何以為人?”

  那場面混亂的,即使站臺巡警的鞭子打上來瞭,也是“打吧,反正燒雞不到手,誓不退縮”。

  直到今天,德州站依然是重要的鐵路樞紐,德州扒雞也得益於此,依然頑強地在鐵道上飄香。

  據說,1990年前後,每隻扒雞賣七八塊錢,站臺上的小販每天都能賺得盆滿缽滿,一天下來收入幾千塊不在話下。

  對於那些年南來北往的旅客來說,德州扒雞,是旅途記憶裡抹不去的味道。

  德州扒雞之外那些消失的鐵路美食

  其實,曾經在鐵道上闖出名頭的也不隻是德州扒雞。河南的道口燒雞、安徽的符離集燒雞和遼寧的溝幫子熏雞也因為地處鐵路集散地,而與德州扒雞並稱“四大名雞”。

  那個年代,不少鐵路上售賣的特產成為當地最為國人所知的特產。

  當時,有不少鐵路局和車務處,會給乘客提供專門的旅行指南,推介當地特產。而國民政府鐵道部舉辦的鐵路沿線出產品展覽會,更是每次舉辦都能引發民眾極大的熱情。

  第三屆“鐵展會”在北京太廟舉辦,據《大公報》記載,總參觀者人數高達百萬,最高一日有十萬之巨。禹州鈞瓷就是通過隴海鐵路得以外銷,並在這次展會上一舉成名的。

  火車每一次停站,都是一次旅客見識異鄉風物的機會。

  劇作傢柯靈曾經寫道,每到火車停站時,“小販緊抓住這短促的機會,托起木盤,揚起喉嚨,反復高喊誇耀食品的警句,殷勤向旅客兜售,讓他們在寂寞的旅途中間,嘗一點異鄉風味,同時聽一點異鄉的叫賣聲”。

  不過,隨著之後的火車提速、車站撤站,車站的管理愈加規范,方便食品的種類越來越多,物流也越來越便捷,一些通過鐵路而聞名的地方物產逐漸在我們的視野中消失瞭。

  翻開早期的廣西旅遊指南,你會發現柳州當地特產是金橘、龍城硯和糯米蜜酒,但是在今天提到柳州特產,相信大傢一定和阿信一樣,腦海中隻剩下三個字——螺螄粉。

  不過,事情不就是這樣嗎?當我們曾以為生活會一直這樣下去的時候,回首一望才會驚覺,很多事物早已成為歷史。

  (文章源自微信公眾號中信出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