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長安,今西安。十三朝古都,古絲綢之路的起點。
公元3世紀,西域傳入的葡萄、石榴、胡荽(香菜)等在關中地區大量栽種,阿拉伯的香料、埃及的琉璃、羅馬的明月珠屢見於長安宮廷。
公元8世紀,中原絲綢經中亞人之手流往西亞、拜占庭,而印度、波斯等地的玻璃、藥材等大量傳入中國,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琉璃盤乃是伊斯蘭風格的精品。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綿亙萬裡、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走出歷史,走進日新月異的今天。
西安向世界敞開胸懷,世界使西安成為舞臺。
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行。18日晚,國傢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西安大唐芙蓉園為出席中國—中亞峰會的中亞國傢元首夫婦舉行歡迎儀式和歡迎宴會。
一城古韻,滿目新風。今日西安,正以開放包容之姿,含情追憶絲路遠唱,奮發譜寫合作新篇。
詩,韻唱盛世繁華
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赫赫宗周、煌煌漢唐,長安自古帝王都。
詩曾為長安熨燙歷史的註腳,5萬多首唐詩中,“長安”一詞就出現過1400餘次。古長安,是詩之“都城”,今西安,依然是一座可以吟著唐詩回傢的城市。
白居易登上樂遊原北眺,吟出:“百千傢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如今,我們乘著飛機俯瞰,依然可以看到西安橫平豎直的街道佈局,走過大街小巷,憶起“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的熙熙攘攘。
昔日長安美景,今天還能得見嗎?“荷芰輕薰幄,魚龍出負舟”,去大唐芙蓉園徜徉;“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往曲江池漫步;“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大雁塔巍峨屹立……“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灞水之畔,折柳是中國人惜別懷遠的離情;“自言本是京城女,傢在蝦蟆陵下住”,路過西安和平門內的下馬陵,想起《琵琶行》而淚濕青衫。
長安是優美、熱鬧的,亦是開放、包容的。曾經的大唐西市,又被稱為“金市”,是千年前全球最繁榮的國際商貿中心。“崆峒西極過昆侖,駝馬由來擁國門。”西市裡“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詩仙李白醉眠在哪傢酒肆?而大量的西域來客帶來的習俗,更引得長安市民競相模仿,“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
飽覽唐詩,你豈能不愛長安?
路,印下開拓足跡
駝峰撐起北國天空,馬蹄唱和悠遠羌笛。
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瞭從長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古絲綢之路。自此以後,絲綢之路便從未停止過演繹屬於它的故事。
作為絲綢之路起點,歷史上無數支商隊從西安啟程,向著西方世界踏出萬裡征程第一步。各國商人把一捆捆的生絲和一匹匹綢緞用油漆麻佈和皮革裝裹,組成浩浩蕩蕩的商隊,從長安西行,運往中亞、西亞乃至非洲。遠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絲綢就傳到瞭遙遠的西方。
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唐代三彩騰空馬吸引著中外遊客頻頻駐足定睛。萬裡雲山躍馬度。胡人少年高鼻深目,策馬騰空,一路疾馳,追夢長安。
這件胡人騎馬俑因騰空的造型而稀有,更因為藍色釉而成為孤品。燒制藍色的這種釉料來自鈷礦,唐朝時必須由中亞進口。藍色鈷料跋涉千裡到達中原沃土,外料內工精巧融合,成就瞭這奔馬藍衣的雄風,亦成為兩種文明融合交流的傑作。
2013年9月27日,西安市與絲綢之路沿線多個城市共同簽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宣言》,並就城市間的合作和發展達成協議。同年11月,首趟中歐班列長安號從西安新築站緩緩開出,跨越大漠戈壁,抵達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
10年來,從夯基壘臺到紮實推進,從“大寫意”到“工筆畫”,根植於歷史厚土、被譽為21世紀偉大新故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走深走實。
城,續寫開放篇章
跨越時空,連接山海。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建設國傢中心城市……不沿邊不靠海的西安,站上對外開放前沿。
首屆中國—中亞峰會“落子”西安,也彰顯瞭其在中國與中亞地區交流往來中的重要門戶和樞紐作用。
道相連。絲路上的陣陣駝鈴,如今已化為“鋼鐵駝隊”的隆隆汽笛。十年來,西安開往中亞國傢的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量不斷增加,截至4月底,已累計開行4294列。“空中絲路”織長織密。今年5月,西安—烏魯木齊—阿什哈巴德航線、西安—烏魯木齊—杜尚別航線相繼開通,西安在全國率先實現通航全部中亞五國。
商相交。2022年,陜西省與中亞五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0.85億元、增長32.5%。陜汽2010年進入塔吉克斯坦市場,其重卡產品在當地市場占比已提升至80%;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在哈薩克斯坦建立瞭150萬畝優質糧食訂單種植基地,讓西安人民面碗裡飄出哈薩克斯坦小麥的香氣。
心相融。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在20多年間走遍中亞五國開展絲綢之路研究,寒暑不避……在中國同中亞五國62對友好省州市中,陜西省就占7對,目前,在陜西的中亞留學生數量超過1000名。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以更開放、更自信、更寬廣的胸懷擁抱未來,高水平對外開放正在讓千年古都煥發新活力。
策劃:杜尚澤、王樂文
撰文:原韜雄、王玉琳
編輯:鄭曉宇
校對:朱利
圖片:新華社(攝影:丁海濤、劉瀟、李一博、李京,視覺:賴向東)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